1、
很小的年纪里,就在嘴上咿咿呀呀地背着杜甫、陆游、辛弃疾的诗词了。
并不懂杜甫在《春望》里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也不懂陆游在《卜算子》里对梅的情感寄托。
但也还是不停地背着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只是单纯地想着哪一首好背一些,好默写一些。
还没有到可以“识尽愁滋味”的那一天,也就不会“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写作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为赋新词强说愁” 倒不如说是“善感而作,有感而发。”
可能,他们看多了我一个人对着窗外的香樟树心事重重的样子,也看惯了我因为一件小事貌似郁郁不解的表情。
身边会有人说我很多愁,其实,我不过是善感而已。哪有那么多的愁供我感慨呢?既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起大落,又没见过形形色色的人,过过捉襟见肘的生活。根本就没有哀愁的资本,又哪来的多愁呢?
我不过是更软弱了些,更敏感了些,也因而更善感了些,仅此而已。
2、
扰乱着我心绪的小事儿,将我弄难过的人儿啊。
我并没有故意为难,也没有刻意钻牛角尖,你看到的不讨人喜欢的我,其实,不过是在自卑着。
不喜欢扎入人群中,有说有笑;不喜欢琳琅满目的饰品店,只因为有太多的落地镜,有太多双眼睛盯着你,跟着你,于是,就像患了过敏症一般浑身不适,远远逃离。
是自我的否定在不断地为我的敏感而铺路。
想要获得别人的认同,就使了劲儿地融入群体之中。可能,对好多外向的人来说,真的不用费力就轻而易举地在群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高位。但对于我,一个不善交流的内向的人来说,我需要花上好久好久的时间去渐渐融入集体。
3、
初中三年,第一年,很难。不敢正视同学的眼睛,和同桌的交流也微乎其微。
第二年,稍稍好一些。慢慢地有了死党,我们一起去教室,一起吃饭,一起打水回宿舍。
第三年,交朋友的圈子范围扩大些,虽然范围只是局限于本班,但也靠着自己不算太差的成绩赢得了一些认可。朋友也从那个唯一的死党渐渐变成了成群结队的一群。话,多了很多。
高中三年,下定决心好好拼搏。本来就不善于交谈的我,变得更加封闭了。
与周围的同学只是简单地微笑打招呼的关系。在他们眼中,我就是个整天坐在座位上学习刻苦的呆子。课间看我仍在学习,经过的同学好像总会说声:“学霸呀,真认真!”每每听到,都会觉得讽刺,毕竟我只是个学弱。
由于分班结果不如意,也讨厌那个碌碌无为的自己,丝毫不想融入这个学习的集体之中。后来也渐渐松懈,失去信心。在周围同学上课嬉戏打闹的时候,我也不自觉地被吸引,傻呵呵地咯咯地笑着。
我与班上的大多数同学打成一片,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很会玩、很具有幽默感,丝毫没有学习的压力。
4、
现在,只想努力去尽力弥补我的遗憾。
还好,现在清醒了一点。
我不需要急于求得他人的认同,因为只有自己变得更优秀了,认同感自然就追随而来。
自我的价值不用着急否定,努力看看再说也不迟,不是吗?
过多的敏感只是涉世不深,其实哪有那么多人会在乎你的一言两语。别人随口的话真的不过就是说说而已。
善感?那就多多感受生活中美好的小细节吧,一朵挂着露水的路边小花、一本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