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0732085/eeb156c42000ec2f.jpg)
川渝话,很强势。大街小巷中,随处可闻的川渝话,给你不一样的距离感。虽则,川渝话骨子里有一股热腾腾的劲,但是,不加选择地,看到人,开口就是标准的川渝话,恐怕也不是什么好事。
语言,特别是口语,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这个不断开放的时代,如果一个地区,“固执”地,不分场合地使用自己的方言进行交际,那么就会越发地给人以距离感,与这个时代的开放和包容格格不入。
笔者也是来自方言区,老家那边的人,也说“闽南话”。但不同的是,在日常的比较多的场合,依然是以普通话为主,除了在边远的乡村或者家庭内部,才会用本地方言。社会层面上,普通话还是比较常见的规范的交流语言。
川渝这边,就不一样了。在川渝这边的外地人,都会有这样的苦恼:不管你会不会川渝话,人们见到你,就逮着你说川渝话。这其实是一种地方方言强势过了头的结果,本质上不利于交流与融合。
川渝这边,地处西南内陆,即使到了现今,也是比较封闭的,大有“蜀道难”的意味。由于地理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原因,间接地影响到了文化心态。在赚钱和事业的开拓上,普遍有“小富即安”的心理,因此,自古以来,最为杰出的企业家之类的,鲜有产生于西南地区的。在文化和语言上,则表现为地方方言的强势上,这一点,也给外地人以比较大的隔阂。
强势的川渝话,虽然一方面有利于本地方言和文化的保存,但太过强势的方言,也不利于留住外地人,让其长久在这里发展。毕竟,在一个遍地说着川渝话的地方,外地人感受到的是满满的疏离感,文化冲击的感受是比较深的。进而,会有更深的异乡之感。
其次,不利于各种思想的交融与碰撞。“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们,与生俱来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与心理认知,进而会携带着自己那个地方的文化感悟。这些东西,其实是很宝贵。如果在一个普遍地以普通话交流为主的社区,那么,这些东西,这些文化体验,就可以和当地人不断交融和碰撞,进而形成良性的文化上的互补。一方面,让异乡人看到自己的价值和融入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当地人不断兼容并蓄,更新自己的价值认知。
总之,川渝话作为一种强势的方言存在,着实有必要进行一定的改变,在社会层面和工作场合以普通话为主,在小圈子和家庭层面则使用本地方言。这样一来,既可以大踏步地融入全国推广普通话的势不可挡的浪潮,另一方面,又可以保留自己的方言形态。
由此说来,从古代开始的“书同文,车同轨”,再到现如今的推广普通话,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只有在公共生活领域里有着统一的一套交流标准,才能更好地促进各方面,各层次和全方位的交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