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到现在还有一点摸不着头脑。我不知道我们这个事情到底该如何开展业务?
我现在的思想是等待。等待公司给方案,等待公司给文案,给策划。但事实上呢,这是不可能的。市场,只有自己去开发,自己去撰写文案。
公司的领导有公司的事情,他们要做的是,对接好渠道,打造好产品,构建好组织架构。
细想一下。为什么一个省代理商要投资50万,一个是代理商要20万。为什么要去招省代理招市代理,并且还要投资。最大的原因就是由他们去推广产品。由他们去推广市场。
公司提供的是技术服务,专业知识的支持。所以等待公司来帮你去打造好文案,打造好推广是不可能的。一切只能有我们自己去推广。
最近总感觉有一点心神不安。总感觉好像欠缺了一点什么。也有可能是公司的产品不够完善,结构还不够完善。各方面的渠道对接都还不完善。
对于我们这些代理商人员,不知道上层的结构是怎样的,对于公司的发展也不是很清楚。好像公司在隐瞒了什么。上下的对接,还不够完善。
也有可能是自己的公司还不太了解,回想到最当初为什么要成为公司的代理?最主要的原因是想学习金融知识。想学习中介,帮客户搞钱的一些金融知识。还有就是征信修复这一块。
也许是我对公司的模式还不够了解。其实公司他是作为一个平台。公司的目标是把这个平台打造好。而不是把自己都培养成为专业的金融人才,或者是财商老师。公司的平台等于说是建造好平台让更多的客户入驻到平台,更多的财商老师入到平台,然后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到平台。
这是目前我感觉到的公司的发展方向。我们是做一个平台,就像滴滴一样。滴滴只是一个平台而已,而不是滴滴把自己下面的员工培养成为司机。
我们这个平台等于说是让更多的财商老师,更多的金融专业人才,更多的融资机构入驻的平台,然后通过这个平台获取客户。我们是做平台,去做服务,而不是去做帮客户融资的融资人,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不是正确的。
我感觉我自己心里没有很大的底气。我不知道,假如说我有客户,我确实是能帮客户解决问题吗?因为公司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回答,所以在这一方面我应该去寻找我的答案。给自己足够的底气,公司确确实实后台是强大的。
所以我现在最大的阻碍是没有底气。我需要做的事,联系公司的重要人员。把自己现在心里面对的问题,跟他们进行沟通,把自己内心的障碍清除。只要先把自己内心的问题解决了,你才能够有足够的底气去帮别人解决问题。
也就是说,只有清楚的知道公司能为客户做什么,你才能够更好的去宣传,并且这个做什么是要能够真真实实确确实实帮助客户做到的,能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
今天早上恰巧读了一本心智力的书。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一个企业,只有找到客户未来的痛点未来的需求,他才能够做强做大才能够推广得开。假如说你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没有站在客户的需求上面,你是永远也不可能推广得开的。我们必须要站在客户的角度,站在客户未来的角度,去思考,去开展,去创新。
就像现在很多新型互联网公司。例如,饿了吗,美团,等等,其实他们都是站在客户未来的方向在思考。
听了赋能这本书。我很认同其中的一个观点。就是上下信息要保持流通,现在我们所处的很多企业都有一个深井病。什么叫做深井病呢?就是我是这个部门的,那么我只归我这个部门管,跟其他部门是没有关系的。
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很多信息都不能够及时互相传达。会导致各个部门有间隔。如果我们能够相互合作,相互配合,上下一致,我们就会避免很多的不确定性情况。
因为现在这个社会是多变的,不确定的,叫做乌卡,我们只需要制定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个共同的使命,所有的人我们都要朝这个使命,去前进,去思考,去合作。这样我们才能够上下一条心,左右也是一条心。
还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理论,叫做针锋相对。什么意思呢?就是假如有一个人得罪了你,那么你就要去得罪他一次。得罪你的目的并不是说去报复你。而是你得罪了我,那么我也得罪你一次,我们两个扯平了,我以后同样会对你好。如果说你不改变,你继续得罪我,那么我还是会继续得罪你一次。当然得罪完之后我还是一样的会对你好。
刚开始听到这个理论感觉很奇怪。自古以来,老子就是说要以德报怨。这不是跟老子所说的相反吗?其实根据科学家的系统的总结,针锋相对这个理论才是最能够达到长远的,才是最能够走得最远的。
针锋相对并不是说要你去报复打击他人。而是要他人明白他这样做是不对的。要他人有所改变。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借钱。很多人都不是很守信用,借的钱要拖很长的时间才还给你,那么我们就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去反击他。要他明白这样做是不可取的。让他了解我们当时的心里是一种什么心理。
这个说的有点复杂了,但是人还是要多读书,多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