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终于看完了,历时三月之久,从轻视到重视到敬畏是零零散散形成的,为了一种仪式感,一个给自己的交待,这么一个大部头的著作是以前从未有过的,这也肯定了一个事实,我正行进在一个重度阅读者的路上。
浅薄让一个人狂妄,认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在茨威格身上验验了这一点,我曾无数次这样,还好,认知到自已的浅薄也算是一点安慰。
在没有购买吴军老师的«阅读与写作50讲»之前,我知道施特劳斯,托尔斯泰,高尔基,萧伯纳,弗洛依德,罗曼罗兰,罗丹……但从来没有听说过茨威格,这一次,切肤体会到了,自己知道的还是太少太少。
茨威格为施特劳斯创作歌剧,和罗曼罗的友谊维持了25年之久,高尔基请求他为自己的作品写序言,他和托尔斯泰成了忘年交……,他的作品成为希特勒少有喜欢的作品之一,他和莫索里尼通信只是为了一个犯人减刑,……,他是欧洲文坛上的一颗巨星,他的作品出在全世界的图书馆中(包括中国),他在文坛上的影响力无以用言语在这里表述,称为他为19世纪伟大的创作者也不为过之。
二:吴军老师说:不单要阅读一个作者的作品,还要通过作品了解这个作者是什么人,他想要表达什么,以及通过这些表达,你获得了些什么,这才是真正的阅读。
而一个作者在自己的行文结构,基本就是以时间为线索,以矛盾突岀为线索,用一个微观细节映射一个宏大的事件。
茨威格那么下面我来看一下茨威格的«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很明显就是以一部时间为线索的著作(从1914年第1次大战到1934年第2次世界大战的前夜),了解了这一点后,紧接着我们就要看看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我们又获得了什么?
十九世界的欧洲大陆,通过第二次工业革命走向了繁荣复兴之路,物质的丰盈带来了人们幸福感的提高,风和日丽,阳光明媚,人们充分享受着快乐,茨威格是这样描述的:
“四十年的和平使欧洲各国的国民经济充满活力,技术的发展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科学发现使那代人感到自豪。在欧洲所有国家里普遍感觉到繁荣的生活已经开始。城市一天比一天美,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人口一天比一天多”。
而正是这种无限制的扩大和欲望的增长,使国家想侵占邻国的领土,使人们越来越想把别人的财富据为己有。茨威格写到━也许繁荣来得太快了,也许欧洲各国和各城市强大得太急促了,所以那种浑身是劲的感觉总是诱发个人和国家去使用甚至滥用自己的力量,于是战争爆发了,这是不可避免的。
与其说战争中的生死多么残酷,还不如战争前的阴云密布,各种各样的情绪包裹在里边,而人们对战争胜利的癔想是最可怕的,他们在自己狭小的空间看不到世界上的样子,而茨威格通过游历世界清晰地看到了战争的本质,高高在上的阶层想通过战争获得更多的利益,而那些普通的大众,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些什么,他们只是像一团团熊熊燃烧的火焰,他们想毁灭一切所谓的敌人,他们走到哪里就烧到哪里。
1914年到1918年第1次世界大战进行了4年,茨威格并没有细致的描写战争的场面,它只是通过侧面和后方以及人们的心理状况描写来叙述战争的方方面面,这样使人们更能够感受到战中阴暗残酷不幸的一面,即使没有参战,也同样在心理上受到更大的折磨。
还好战争只进行了四年,他所带来的一切很快被人们遗忘了,人们又生活在憧憬中,从1918~1938年,人们又经历了重建到鼎盛到欲望又无处安放的循环中,狭小的欧洲已经承载不了人们膨胀的希望美好未来,从上层阶级的悸动延展到下层阶级,人们需要更大的疆土来安放他们,不可避免的,战争的阴云又密布起来。
经历过第1次世界大战的茨威格不想再重复那种可怕的经历,他不得已迫不及待的逃离了他的故土━维也纳,因为以他的见识和世界的紧链接,希特勒想要扼杀犹太民族的报复心理昭然若市,他知道他再也回不去了,最终他的预言中第,他和妻子双双在巴西自杀身亡。
我不仅一次的在想,以茨威格的身份名望为什么要自杀呢?战争爆发的前20年中,他的版税源源不断给他带来了巨量的财富,他完全可以在其他的国家生活的很好呀。对,归属感,只有流浪的没有归属感飘泊的灵魂空虚才能够让他这样。
希特勒占领了维也纳后,维也纳这个国家已经在国际上不存在了,茨威格突然一下成了一个没有国籍的人,在任何国家都被怀疑和排挤,尤其是希特勒的对立国,这种人格上的侮辱,让茨威格更加的忍受不了。
仔细体味,我曾经也有过这种空虚无助,像浮萍一样漂泊在他乡,心灵无处安放,和这片土地没有根的相连,随时准备迁徙,下一站又不知道在哪里,对故土乡亲巨大的怀念让人夜不能寐,明天在哪?希望在哪?一片渺茫,和平的年代或许能好一点,但那是战争的年代,可想而知,茨威格在经历着什么?在承受着什么?尤其是他这种才华带来的情怀以及各种各样的至高无上的声名和威望象直落的瀑布从高往下一泻千里,更甚者在那种环境下不能言谈,不能交流,不能用笔抒发自己的情怀,而思想的禁锢比身体被禁锢更为可怕,他是一个终日生活在牢笼的囚犯,太可怕了。
最终茨威格异死在他乡,在他死之前强烈的怀念自己的故土维也纳,难怪呀,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哪来的这种感觉,灾难让人们能够看到生活的美好,才会去珍惜曾经的拥有,魂牵梦萦的故土情,以及无忧无虑的童年和青年时代那种意气风发以及对生活美好带来的创作激情是多么的让人眷恋和怀念,他多么希望不要发生战争呀!
作为我们现在的这一代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从来没有如此的丰盈,我们享受的科技为我们带来的成果,虽然世界的角落还在进行着战争,但那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跟我们毫无关系,我们只是在影像中看到2次世界大战,我们怀着幸灾乐祸好奇的各种各样的心情在观赏它,而唯一没有的就是思考,如果战争真的来临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正如1914年以前的欧洲,第2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复兴让人们在物质和生活上都达到了鼎盛,我想那种幸福感不亚于现在的我们,甚至超过我们,他们对战争也毫无概念,甚至有些期待战争,因为他们认为那些都是正义的事情,是他们抒发情怀和民族气概的机会,人人都想充当英雄,人人都想出尽风头,因为对于普通的人,只有战争才能有这种机会。但当他们经历完战争之后觉醒了,所以对第2次世界大战的到来,怀着警惕之心和一种悲怆感,而同时又都无能为力,他们随着命运之船随处颠簸,不知道港湾在哪里,当看到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民族的血腥屠杀,将尊严和人权遭到践踏,自由和生命也随时会遭到威胁的时候,对战争又有了一次更深层次的认识,人人都在心里祈求,让战争见鬼去吧。
我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和这个国家,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都是幸福的人,我更有幸读到了茨威格的这本书,太多的书本影像描绘的都是鲜血,残肢断臂,你死我活,这些都没有触及到我的心内心深处,我反而可耻的以为这些都很好玩,读完了茨威格的作品说后,我的内心才有一种沉重的压迫感,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体验的感觉,一种战争背后的感觉,我从心底里发出了战争千万不要来到的念头,同时也希望每个人都不要经历战争,我对那些正在经历战争的人们怀着深切的同情,而且对现在的生活更加迫切的热爱了,踏踏实实的工作,不要有任何抱怨,拥有正念,搞好周围的人际关系,有自己的喜好和兴趣,用自己的好去影响别人变好,如果影响不了也不给这个国家社会添乱,这些都是我想到的真实的当下我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也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像我一样,看到鲜花盛开,看到阳光明媚,看到人间向好,看到平平安安。
茨威格生前希望欧洲是一个统一的欧洲,1914年以前,欧州没有国界,没有隔阂,每一个国家的人都像邻居一样自由的来往,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去自己向往的地方度假旅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所有的人一门心思铺在生产和创造上,带来了欧州经济空前的繁荣。
那时的欧洲不论从科技文化音乐创作都是喷薄之势,大量的作家音乐大师科学家层出不穷,各个阶层相安无事,国泰民安,而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而这不正是我们追求的吗?
时代的车轮不可逆的滚滚向前,历史在不断的重复上演,我们的身影一定出现在其中的某一个阶段,该如何去做,已经清晰的摆在了那里,抬头好好看看吧,不要迷失了自己。
(第一稿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