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国学与传统文化
解读《资治通鉴》的权谋1:礼教与名分

解读《资治通鉴》的权谋1:礼教与名分

作者: 1444aa9ac619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12:58 被阅读217次

今天天气不错,心情挺好,顺带着开个巨坑,来和大家一起聊聊资治通鉴的权谋。

首先来看资治通鉴的第一章。一上来讲的是礼教与名分。

有些朋友们就觉得很奇怪,明明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帝王之书,是教人怎么样使用权谋和算计的。什么一上来讲的,好像是和道德有关的东西,其实并不是这样。我们今天先来讲讲,司马光为什么这么写。

我们要从礼教的本质说起,所谓的礼教可不是什么道德文章,它是一种共识,是当时的社会被普遍认同的东西。你可以想象,就相当于一种宗教,或是一种企业文化。钻石其实就是碳,但它为什么值钱?就是因为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觉得它值钱,所以钻石才值钱。同样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他们也都是普普通通的人,也都是两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也没有谁有三头六臂,凭什么他们就坐在这个高位上,而其他的人就只能够被他们统治呢,这个就需要一个理由。等大家都接受这个理由之后,认为人确实是分三六九等的,那么自然而然有的人就可以名正言顺坐在那个位置上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化给出的这个理由不一样。古代中国文化给出的这个理由,他就是礼教。

就跟售楼部,每天早上出操喊口号一样。礼教这种认同也是需要用一定的手段进行强化的。

他们首先想到的是用名器规定好等级制度,什么样的等级才能够用什么样的东西。

就比如说穿什么样的衣服,戴什么样的首饰,出门用几个人抬的大轿,甚至连大门的门钉有多少颗,都是规定好的。不是说你有钱就可以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要不然就是僭越。你说你是商人,很有钱?对不起,“士农工商”,你排在最末,连马车都不让你坐,哪怕你买得起100辆马车,你坐马车也是违法。只有当官的才是老爷,你们再有钱也就是个小老百姓。这样一来,等级制度就建立起来了。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而季氏仅仅是卿大夫,却用了八佾。看上去似乎仅仅是多几个人跳舞的问题。但孔子却表示忍无可忍,为什么?就是因为季氏带头破坏了礼教的共识,这么一来,其他人纷纷效仿,礼教也就不复存在了。易经上说:“履霜,坚冰至”,意思是说见微知著。从“八佾舞于庭”这一点,孔子看到了等级制度的洗牌,从而看到了礼崩乐坏,天下大乱的前兆。

单单用礼教来控制社会,还是一种比较脆弱的手段。一旦有人带头破坏规矩,你又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惩罚他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像雪崩一样的效应,很多人会争相效仿,那么礼教也就崩溃了。

既然光光是采用礼教的手段不好使,那么中国古代的统治者就想到了用权谋手段来思考问题了。软的不行就来硬的,硬的不行就来阴的。于是乎,“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中国真正开始进入了以权谋诈术互相斗争的时代。

三家分晋,就是中国古代的统治者从礼教治国,转变为用权谋治国的关键点。所以说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为开篇,下一讲,我们来讲讲三家分晋当中的权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解读《资治通鉴》的权谋1:礼教与名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fx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