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硬骨头,我总是避过去,从没敢带学生啃过。
跟读5月青春湿地,观摩学习《儒林外史》和《海底两万里》两本书的教学设计,大受启发。
整本书阅读一定教师一定要读完,读透,要主动与作品建立起价值联系,基于独特的生命体验与文本信息开展积极互动和交流。
也就是说教师要先在书中读作者,知内容,明特色。然后在知自我,明生命,定课堂主题和取向。
如海琴老师以“讽刺手法”为抓手;艳平老师提出检视阅读策略,以课堂学生活动为主;修影老师以教师给学生搭建学习支架、化繁为简为出发点(对比一下,好像艳平老师的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主题意识);除此之外还有整本书阅读的“导读”激趣课,从粗和细两方面给学生具体任务设计,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和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而“活出生命的意义”中就变成了主题性阅读,这里给我很好的启发是书与书之间的勾连整合,这依靠教师强大的阅读视野和知识储备;另外还有“读书交流课”……各种各样的课型,各种各样的精彩,这大概就是青春的真谛——永远尝试,永远创新。
其中我认为最实用的是“加法,牵线搭桥,把书读厚”和“减法,删繁就简,把书读薄”,“名著+电影”激发兴趣,“名著+考试”提高成绩;“名著+写作”深度阅读。
有一个疑点是对比讽刺和矛盾讽刺,和海琴老师交流后,我心中依旧不太明白。先放放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