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青春拥有现在
蹦迪,从我25岁娱乐清淡里删除了

蹦迪,从我25岁娱乐清淡里删除了

作者: 久孤__ | 来源:发表于2018-08-22 08:52 被阅读5次

    1.意大利男孩的生日pa

    21岁第一次去蹦迪,觉得特别好玩,特放松,来了德国一心想去参加一次德国年轻人式的蹦迪。

    周五和德语课的肯尼亚朋友一起参加小年轻意大利朋友的聚会。

    肯尼亚朋友是我强硬拉来的,聚会上是一群年轻人,在一个公园的一角,顶着月光和繁星,喝着啤酒,一顿天南地北的尬聊。刚开始肯尼亚朋友还不能适应,后来就打开了话匣子,刹不住车。

    插曲:FadeAlanWalker-Fade

    作为93年的老阿姨,跟一群平均年龄19岁左右的年轻人群里,听着‘动次打次’只有旋律的歌曲,总有点格格不入的尴尬。

    这个大草坪,随地的酒瓶,奇怪的音乐,跟扑克脸的德国人,跟我想象中party,有的不一样。20岁的主角只是把一堆人叫到一块,并没有把朋友介绍给各自的意思,中途还自己溜去买夜宵。

    我和朋友各自提了半打啤酒,很快被年轻人抢光,场面起初真心尴尬......后来自己找人聊天,找到一个法德混血话匣子,场面才有点好转。

    但是内心还是在尴尬的想:这就是年轻人所谓的party?跟想象中的好不一样哟....

    我跟生日主角意大利朋友聊天:最近怎么样呀?大学申请好了吗?还在送外卖吗?

    内心甚至还升起了几分嫉妒。他跟我几乎是同一时间到了柏林,结果,一个生日聚会竟然叫来了十四、五个人。朋友跟着音乐欢快的摇晃着,对未来一幅毫不在乎的态度。

    我感到自己的存在像一个教导主任般。

    要出国的小伙伴,真的要背单词,妈蛋,你的单词量,真的考验你和外国友人的聊天质量。有一个十分友好的犹太女孩问我:Do you like Japanese manga ?

    现场查了单词才知道manga是动漫的意思,女孩喜欢火影忍者,但是佐助和鸣人,一旦变成了德语名字、英语名字,就彻底蒙了。拿着手机百度‘日本动漫’图片,尬聊。

    (最近越来越多留言问我学英语德语的事情,我会在后台设计一个口令,比如德语字目发音、德语A1、分享一些学英德语的干货视频。)

    在月光下喝完了所有的酒,差不多凌晨一点了。这群年轻的俊男美女还去跨越了半个城,去爬楼顶。楼顶上看柏林的夜景,但是没有楼顶上没有任何护栏安全设备,一个翻滚,就可能从7楼滚下去。德国年轻人多数要喝到烂醉后,才去蹦迪,很多人,其实也不喜欢蹦迪。

    他们诚实的说:因为我们不会跳舞,所以才放这样‘’动次打次‘’的音乐,只要保持身体晃动,就好了。

    那个屋顶夜景,灯光在河水里闪烁,还是惊艳了我。

    2.肯尼亚女人的钢管舞PA

    肯尼亚同学显然不喜欢这样的‘楼顶静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聚会。

    这近20多个年轻人,上楼梯时还特意叮嘱要小心,不要吵到居民。而我的肯尼亚同学还在楼梯间喧嚷:我们为什么不去club?

    我觉得很丢脸,冲着肯尼亚朋友使了一眼色。

    最后肯尼亚再三的要求下,我依依不舍的告别了楼顶上的‘静趴’。

    去了她心心念的迪斯科。

    看着这个1米7的非洲女人,甩动着电动臀部,对着一根钢管,跳自成一派的钢管舞,跟来往的男人尬舞。凸凹有致的身材,配平头短发配甩动的银色大圆圈耳环,瞬间成为全场的焦点。

    我就戴着着蓝色帽子,插着腰看着她在扭,一脸的郁闷,环顾四周,哎,还是上海的酒吧比较好。

    一心念着那个屋顶静趴,对眼前的迪斯科,挤满了油腻的男人,充满了排斥。

    也许真的是过了年纪,两瓶啤酒下去,依旧清醒,眼前的嘈杂的音乐,与全场的寻欢的人形成鲜明对比,我只是一个过客。

    其实当时,不要因为表面情谊,而违心做出妥协,留在屋顶,我也呆不了多久。内心除了对柏林这座,以party著称的不夜城的失望,还是失望。

    肯尼亚朋友几番邀舞,我就是不为所动。她喝了四瓶啤酒,已经醉的站不住了,却还跳的大嗨。

    周围充斥着土耳其男人的油腻的眼光,让人没有心情放松心情。

    我太清醒,实在没心情蹦迪,就这样,交了10欧入场费,像迪斯科10分钟游一般,跟肯尼亚姐们道别,就撤了。

    出门已经4点半了,柏林天都亮了。

    我走在微亮的路上,这座不夜城的夜生活,好像不属于我。

    终于对这样的夜场游戏,终于心生厌倦。

    3.我要步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

    回家路上,看到地铁U2可以到朋友家,突发奇想的想去捷克朋友家。

    之前男票邀请我周五去他家里吃饭,我特兴奋的说:这周有两Party呢!

    饶了一圈到了朋友家,摁了门铃和打电话都没有接,一看时间已经6点了。

    在门口坐了一会儿,喊了一声男票的名字,竟划过两滴泪。

    我想起之前的派对里有一个女生说:我爸爸是犹太人,妈妈是阿拉伯人,我在柏林出生,时常感觉自己跟周围融不进去,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

    我说:我也是。

    这座城竟然没有一个随叫即到的朋友,和一个让人疲倦后可以触到的恋人。

    年轻人都在找自己合适的部落,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时常会变化。

    我也常想来柏林前,我们有一个群,大家喝酒撒欢,其中有几个外籍友人,时常拿兄妹相称。来了柏林后,因为小争执,加上距离,友谊如蒸汽般消散。

    共同的朋友说:大家图个开心的聚在一起的,何必那么认真呢?

    朋友如水,没有会渴,但是却留不住。每一个朋友,都如一条河,有可能交汇,却都有自己的要奔向的目的地。

    我们终还是各自孤单蹦跶的生物。

    在国内的外国友人,多少对中国的饮食文化有些了解,话题一抓一大把。

    到了国外,对于中国文化这样的话题,其实不是很多人了解和Care.尤其是国内禁了很多YouTube、Facebook、instagaram,这些年轻人喜欢的社交平台,以及单词词汇量的限制,就更难有什么共同话题可聊了。加上,我们亚洲人喜欢饭局,以饭会友,西方人喜欢酒局。

    也许这是中国留学生圈子,大多喜欢自己抱团的玩的原因吧。

    早上6点半,柏林的地铁里,到处是举着酒瓶子的人,他们甚至可以玩到第二天10点。

    我回到家,精疲力竭的睡到了下午一点。

    起床做了一顿馄饨牛肉丸汤。亚洲超市买来的牛肉丸,小时候曾在小学同学陈钱钱家吃过。朋友圈抱怨剪了一个70欧的头发,钱钱说:你回北京来,我给你剪。

    心想,回到北京发展,虽然有几个朋友,但会不会在工作里又遇到‘不合群’的问题?

    我实在无法理解《北京女子图鉴》里,那个将LV包作为桌面的女孩。

    捷克朋友起床了,淡淡说:我昨晚睡了,party怎么样?

    我也淡淡的说:还成吧。

    内心的失落,如沉底的石头,‘咚’的一声,闷闷的,却无法叙述。

    我到底为什么那么失望呢?

    过于期待,导致异常失望。

    来德国前,特别喜欢欧美电影,电影里party狂欢的场景,让在枯燥校园里的我,十分期待。也时常听外国友人分享年轻时的派对,描述的貌似多么有趣。

    后来发现不过是一群无聊的人,在一起打发无聊而已。自己真的过了年纪,看着一群年轻人喝酒抽烟,跟着奇怪音乐扭得欢乐时,我又怀念睡前昏黄灯前的阅读时刻。

    22岁,特别希望认识新的人,喜欢热闹,喜欢冒险,喜欢蹦蹦跳跳。

    25岁,不再过于期待新的人,喜欢床头灯下的宁静,喜欢坚持,喜欢孩子,喜欢有一个安定的环境,希望有一个随时可以联系上的人。

    哀叹一声:老了。

    不过恭喜我吧,我要步入人生下一个阶段啦!

    4.还是跟成年人聊天比较顺畅

    下午5点半,我去德国家庭的花园。看到孩子热情的说:嘿,达令来了。

    内心真的是如开了一瓶香槟一般,充满了欢乐的小气泡。德国家庭时常邀请我吃饭,聚会。这是我从未意识到,这种热情的宝贵。

    德国民族,是一个表面看上去很冷漠的民族。你必须有朋友的朋友,才能介入。

    我在地铁里,坐在一对德国情侣的旁边,我看着他们沉默了一路,直到到出了地铁,才开始聊天。如果换做是地铁里有两个以上的中国人,他们一定会非常热络的聊天。

    我问德国室友,她说,她也不愿意在地铁里聊天,因为这样,全地铁里的人好像都会听到你们的交谈。

    中国人倒不太在乎这些,在异乡找到一个说自己语言的人,多不易啊,大聊特聊。

    德国家庭周六晚上,朋友借了德国家庭的花园开了一个足球赛派对。

    这个派对,我就舒服多了。大家都带了食物来,烧烤。一边是烧烤一边看足球。虽然不太懂足球,还有德国孩子在一旁给我讲解。

    全场十八九个人,多是成家之人,说着各种语言,我在烤牛肉和蔬菜沙拉里,找到了慰藉。我跟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德国人聊了很久。

    惊讶的发现,他问我的问题,跟我问意大利男孩的问题基本一致。

    你结束完这一年,打算回国吗?你打算接下来做什么?中德有很多商机,你可以考虑一下外企....

    我释然了,在这样的不同的派对尝试中,我知道了自己的定位。显然,我已经迈入了下一个渴望事业,追求安稳的阶段。

    那些年轻人的party的迪斯科,尝试一下也好,但是我把这样的聚会记忆打包封存好,下次有人邀请我去这样的派对,还是会有礼貌的拒绝,然后提议我们去喝杯咖啡,静静吃顿饭吧。

    转眼,我就到了一个跳广场舞的年纪。

    5.来了一座新城,就要面对‘找呀找呀,找朋友’的尴尬期

    来了柏林,真的发现有时候缺朋友,所以会强迫自己去参加一些派对,强迫自己去社交。

    还在适应期,但是真的有时候会心累,要重新建立友谊,同时保持一颗不苛求,他人真正能懂你的食物情节。

    我在看《北京女子图鉴》。前4集,出现了多次饭局。

    中国人的饭局文化,和欧洲人的酒局文化,是我在努力跨越的。

    陈可跟男友看着电视,啃着鸭脖,这种小美好,在柏林都是奢侈。因为没有鸭脖.....

    陈可因为朋友介绍认识了新的HR朋友,和杂志社编辑的桥段,在现实中是需要时间的,不是一场夜店狂欢就够了,互帮互助的朋友,还是需要用时间去寻找并经营的。

    我跟朋友说,我想去成都工作。原因是好想去那里吃吃吃。

    朋友笑我:总不能为了吃,选择一座城市吧。

    哈哈,以我每天吃饭时,看《舌尖中国》3的趋势,还真可能。

    无论是北京,还是柏林,去一座新的城市生活,除了面对饮食文化差异,还要面对寻找新的社交圈子的问题。

    在找到合适的社交圈子前,认清自己的阶段,调整身边的朋友圈,这确实要费一点脑筋。

    我还在摸索,故事也还在继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蹦迪,从我25岁娱乐清淡里删除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nzhe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