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5-1.21
过去一周,写作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1、写了一篇故事:《狐人》系列第二篇;
2、去图书馆借了一批书,正在读《与大师同行》这一本;
具体来说:
一、故事:
简谈《狐人》第二篇
1、第二篇,名为《东篱与狐小白》。
2、东篱、狐小白,分别是这个系列的男、女主角,第二篇主要写男女主的第一次相遇。
3、这篇创作时间比较久。
一稿阶段用了11.5小时,写了近8千字。二稿修改到定稿,又经历多次细致修改,时间在6小时左右,文字扩充了一些。
4、创作过程。
第一次列提纲,一稿写得虽慢,但比较顺畅。
后期修改,没做太大的变动。没有出现推倒重来的情况(之前写过的两篇故事,就存在这个情况)。
5、这是一个温暖的故事
这篇故事发生在冬天,但有许多地方,让人温暖。
6、对系列文的一点体会:
我写的这个,严格讲,不太符合系列文的规范。也许,用连载比较贴切。先这么写吧。
如果读者只看单独一篇,也能看明白,我就满意了。
二、谈《与大师同行》
这是一本诺贝尔文学奖莫言的短篇小说集,具体情况,大家可以百度。
谈谈读的感受:
1、小说的发生地主要是高密东北乡,许多人物是莫言小时候亲身见过的,一起生活过。艺术加工后,成为小说人物。
2、乡土题材+魔幻现实主义写法。
这是时髦的说法。其实,莫言写的一些小说,颇受《聊斋志异》的影响。蒲松龄是莫言自己承认的祖师爷。
大家如果知道聊斋的内容,就明白《百年孤独》里的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古代作品里已有萌芽,只不过说法不一样。
3、优点:
1)要学习莫言小说的叙事和情节。
莫言是讲故事的高手,行文叙事,在《与大师同行》这本里,达到了圆润自如的地步。
语言精准好读,勾着你不停向下读。
我写的《狐人》,目前正写乡土这一部分,因此,大师莫言的小说,对我是及时雨,读了有体会,故事可以这么写。
4、不足:
4.1、负面评价多:看网友、豆瓣评价,读过《与大师同行》的人,很少。而留下的评价,也负面居多。我的体会,莫言的小说敢写历史真相,让许多人不高兴。
4.2、有一些小说的结尾,非常短,显得仓促。
4.3、喜欢浓墨重彩,景物必有红日、雾气、狗咬成一片,人物若流血,必是黑血。
大家若看过电影《红高粱》,能大致明白我说的。
有些情节是重口味,性描写、吃牛粪、隐喻,会让一部分读者受不了。
给人感觉,文革时期乡村的人,小孩不天真,老人不慈祥,青年人水深火热。嗯,没一个正常的。
5、综述:
莫言写了一本好文字,讲了一本好故事。
关于文章,我还推崇王小波。
好文字的共同点是,长短句搭配,韵律和节奏感的营造,词语、句子的锤炼,到达了很高级的水平。
一句话,唯有这么说才能表达准确,多一字少一字,换个词语,都未必能行。这就成了。
三、简要计划:
1、在1月结束前,完成《狐人》系列第三篇。
2、读完《与大师同行》、《白狗秋千架》,
3、跟大师莫言学,至少掌握一点叙事、构建情节的技巧。
备注:文中观点是我个人体会,对大师莫言的讨论,未必准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