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感”课堂,是以科学的教学目标为指引,通过兴趣调动、探究生动、问题驱动、师生互动、鼓励随动等方式,使学生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动,高效参与,使课堂富有生机和活力,富有愉悦感、充实感和成就感。“动感”之“动”,本质内涵指向学生学习生命的律动,是精神世界建构过程中的振动。
要实现课堂之“动”,首先要有料。这儿所说的料,自然是指学习内容,但决不是简单地指教科书上的,而是指投注了教师真情实意的,就像诗词的意象,绝非客观的景物,而是有情有意的。光“有料”还不成,还要转化到“有趣”“有效”上去。学生学习的意志力、理性水平等发展还相对薄弱,若无趣的话,则容易导致低效或无效。“有效”,并不是说内容教得快容量大,也不是说学生看起来记了掌握了足够量的知识,而是每个学生学习经验的主动建构。学习经验需要在他自己内心生长,这种生长是一种自我审视、自我整合和自我更新的建构过程。由此看来,学习内容要生命化,学习过程要趣味化,学习效益要经济化,都需要转化。怎样转化呢?下面试以笔者在《核舟记》字词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案例谈一谈。
一、联系拈引,同类相连
“尝贻余核舟一”的“贻”,有注释“赠送”,但怎么真正记在心里呢?恰好,有人冒出一句“杨舒贻”。(有同学笑)杨舒贻,是班内一女生。我便抓住这个机会,问,杨舒贻,为何起“舒贻”呢?有学生解读为“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一桩舒心事。我再问,好像这个“贻”在《梦溪笔谈》里是学过的,原话是……?思忖片刻,便有学生说出“贻以宝钗”,许多学生恍然记起。我便板书给记不起的同学看。我继续追问,其实,杨舒贻,还可以叫杨舒——(板书:“遗”)。这个字读什么呢?有学生读 yí,我便让学生组词,“遗留”“遗产”。我说,但现在的意思是“赠送”,它就不念yí了,而念……有多名学生说,念wèi。我便接着说,杨舒遗,杨舒贻,都是一个人,都是指你噢。(全班笑)我敢打赌,杨舒贻同学恐怕好多年都不会忘记这个知识点,好些同学也忘不了。
学习内容是资源,周围环境因素也是教学资源,整个世间万物万象皆可为教学资源,但如何将学习内容生命化,还需要教师敏锐把握准学生普遍的关切,机智自然地拈引进来,同类相连,与学习内容产生生命共振。
二、辨字析意,创造情境
“篛篷覆之”的“篛”字,课本也有注解:同“箬”,是一种竹子,可能来防雨,自然叶大。“篷”,自然是“船篷”。“篛篷”自然就是用箬这种竹子做的船篷了。这不难理解,暂时记住,也不难啊,问题是记得不长久。轻轻松松地,开开心心地,记长久了,这才是好的学习方法。联系,与生活联系,与生活奇特联系,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我便说,你逛周庄,看到街河里有乌篷小船,你不妨便说,咦,这篷如果是“箬篷”岂不更简朴雅趣?你想,那船娘闻听,一定会大为赞赏道,便问你,你是哪个学校的?你便从从容容地告诉她。(学生大笑)。笑之余,我又板书“石器”,学生说,是石头做的器具。我再板书“棉衣”,学生说,是棉布做的衣服。
文中还有个“糁”字(“石青糁之”句),注释为“涂抹,粘附”,但怎么记得好玩呢?我问,过年贴对联,用什么贴?有学生说,用胶水,有学生说,用糨糊。我说,你看“糁”字的偏旁是“米”,看来,它应是个名词,是粥。我们做点粥,也就是糨糊,也就是“糁”,但现在,涂抹在门楣上贴对子,这个涂抹的动作,也叫“糁”了,看来,它的什么悄然改变了?学生说是词性,现在成动词了。我憧憬道,以后啊,再贴对子,往门上涂抹糨糊时,你就做这个涂抹状,并且告诉别人说,这个动作叫“糁”。其他人一定大为惊赏。(全班笑)
上面这两个例子,都是通过辨析字形,揣摩意义,又结合注释,努力奇特有趣地联系现实生活,当然这种生活也有些虚拟。这样的智慧转化,就使看似枯燥的学习内容充满了生机,学习过程也引人入胜,效果自不待言。
三、奇特想像,不愤不启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的“髯”字,要求学生写对,也要记住是指“两腮的胡须”。学生说,记住了。但真掌握了吗?我看撑不了一会儿不少学生就忘了。我便引导学生说,这个“髯”字下边是“冉”,也就是“冉冉升起”的那“冉”。两腮的胡子,冉冉升起了。(学生大笑)我很得意地问,这个说法好在哪里?有学生说,好在想像很奇特,有说,好在以动说静,髯是静的,但却是说成动的,把髯从腮下到腮上的情态形象生动地说出来了……全班叹服。我继续问,但是,如果这“髯”太浓重太繁茂,比如像张飞的,像李逵的,像马克思恩格斯的,还能用说是“冉冉升起”吗?学生大笑,皆说不能。我问为什么呢?学生陷入思考,但一时又说不出来,也许正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时。不愤不启,我说,我们常用“冉冉升起”说什么?学生说国旗啊。我说,因为国旗怎么样?有学生说,国旗轻柔啊。我说,是啊,如果是轮船,就不能说“冉冉升起”(学生笑),但如果是轻烟,是不是就可以呢?学生纷纷点头。
转化讲究陌生化,越奇异怪诞越好,越新鲜好玩越好,但绝不能飘离了学习内容天马行空,否则就易蹈成闹剧。另外,是谁来转化呢?我看整体上多是老师主导,不过具体转化过程中,则需要激发学生学思的兴趣,因势利导促使学生积极深入探讨,甚至多创设思考“卡壳”的安静,从而最终实现共同的转化。
四、调动肢体,互动内化
“矫首昂视”的“矫”,学生极易写错。我便引导学生从字形入手辨析——左边是“矢”字,是“箭”的意思,那和“矫”和“抬”,有什么关系呢?马上有学生做了个拉弓向上射箭的动作。我也做了这个动作,然后问学生,你们想到什么?学生反应快的,说想到“只识弯弓射大雕”。拉弓射大雕,得要抬头,便谓“矫首”。到此为止,火候还不够,我便板书“矫首遐观”,其意思不难理解,不过,我要求要站着以动作来诠释。于是,学生纷纷先抬头,继而作远观状,还有的学生学毛主席左手叉腰,右手挥向远方,以示眺望,还有的学生学孙猴子,手搭凉蓬。
全班互动非常愉悦,更重要的是,“矫”意思的掌握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通过肢体语言传达和内化的,是活知识,恐怕一辈子难忘。实验发现,一个人要向外界传达完整的信息,单纯的语言成分只占7%,声调占38%,另外55%的信息都需要由非语言的体态语言来传达。充分调动学生肢体语言,是“动感”课堂教学重要的转化手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