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接触《坛经》之前,我们往往容易被禅宗、佛教以及经文这样的概念吓倒。认为会很难是读不懂的。
但是当我认真拿起《坛经》这本书时,才豁然发现。这是一本儿有趣的书,它首先是一本故事书,里边充满了故事情节,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塑造了六祖慧能这样一个鲜活灵动的形象,他的机智幽默,他的博学多识。在这个层面看,这本书就是六祖的传记。
也就是说,这是一本严肃的经文,它同时也是一部生动有趣的人物传记。
作为经文,我们可以从中领悟禅宗要义。作为传记,我们又可以从中了解六祖慧能这一路走来的点点滴滴。
书中说,慧能父亲早亡,老母孤遗。写他从一个砍柴卖柴为生的小孩儿,如何历经沧桑成长为德高望重,禅宗祖师的生命历程从故事的角度看,这本书栩栩如生塑造了六祖慧能这样一个人物形象。
这本书妙就妙在这里,用讲故事的方式传达教义,在叙述六祖生平的过程当中,宣讲了禅宗教义。
那么,从坛经作为禅宗教义这个角度,我们又该如何去看待?
其中有三个要点需要知道。了解了这三个要点,也就很好的了解禅宗,读懂了《坛经》这本书。
第一点是分别心,第二点是着相,第三点是性。
先来看第一点分别心。
分别心就是二心,就是面对任何一个对象都要进行分别。比如说好的坏的,有利的不利的。六祖在《坛经》最后一章付嘱第十讲了三十六对,比如在自性起用处讲到长与短,邪与正,愚与智,慈与毒,是与非,菩提与烦恼,常与无常等等。
分别心是迷人的本能,也是我们凡俗人的本能。
我们往往认为通过对比,通过比较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但是禅宗却认为,分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陀最可怕的地方在于让人心生欲望。比如说好与坏,那我们就会摒弃坏的而去追求好的,比如说烦恼与菩提,我们就会本能的摒弃烦恼而去追求菩提。
最终,分别心让我们产生的是一种趋利避害的心态。当一个人只想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时,他的贪嗔痴便被分别心激发出来了。佛教所说的贪嗔痴慢是怎么来的?《坛经》认为根源就是分别心。
再举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比如神秀的偈子,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在这里边就看出呢,他是有着鲜明的分别心的,他把身心分离,把身与树木进行比较,把心与明镜台进行比较,这其实就是明明白白的分别心。
再看六祖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我们会发现,六祖在这里不强调身也不强调心,并且认为菩提不是树,明镜亦非台,他把一切概念取消同时也取消了对比,也即取消了分别心。当取消分别心后,贪嗔痴慢就不会生起。也就能够获得内心的自在自由。
如何去除分别心呢?六组在第一章行由篇就明确提到了直心和不二法。也就是做事要一心一意,你只要不起比较,那便是不二法,如果进行对比和比较,那就是二法。
所以直心和不二法,它的目的就是取消分别心,取消对法。在这里非常有必要重申一下,六祖在第十章付嘱第十提到的那三十六对法,所谓的对法就是二法。直心和不二法就是针对二法,取消对法。
接着再看第二个关键点着相。
迷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容易着相。也就是容易根据自己的人生体验以及认知局限,给看到的对象贴一个所谓的标签儿,这是一种非常可怕的行为。
比如,给一个孩子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儿,大家可想而知有多么可怕。
而贴标签儿也是懒惰的表现。以为贴上标签儿就放入保险柜了,就盖棺定论了。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儿之后,作为家长或者老师就会理直气壮说,他就是一个坏孩子,我们无能为力,我们帮助不了他。即使你是误解,这个孩子的也会像得到诅咒一样的,不能够很好成长。
迷人或者说普通人非常非常容易做贴标签这个事情,他们最擅长的就是贴标签,因为贴标签省心省力,不受良心谴责。
比如说朱光潜先生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商人、植物学家和画家三个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贴的标签儿是不一样的。商人贴的是一个实用的标签儿,植物学家贴的是一个科学的标签儿。而画家的话是不管它实用与否,不管它科学与否,而是只追求它的造型,以及它的美感,贴的是一个美感的标签。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红楼梦》。鲁迅先生就曾经说到过,从《红楼梦》里边经学家看见义,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密事。从中可见什么样的人就贴什么样的标签,那到底《红楼梦》是什么样子呢?不是经学家看到的,也不是道学家看到的,也不是才子和革命家以及流言家看到的样子,也许最后白茫茫大地的才是真实的《红楼梦》吧。
那我们就会看到着相其实就是贴标签,就是戴着有色眼镜儿看事物,就是对我们看到的一切做了轻度的,或者不易觉察的歪曲或者矫正,这肯定不是事物的真相,所以佛家也才说,凡一切相皆是虚妄。
所以我们会发现,《坛经》基本上各个章节都在强调着相的可怕。
第三点是禅宗非常强调自性。《坛经》中写道,自性含藏万法、自金刚、自性佛、自性戒自性定自性会自性三宝……处处在强调一个字儿——自,也就是自己的本性。
强调自性同时就是强调现实中的自己,禅宗思考的关键是如何让当下的自己获得自在自由的愉悦。
我们会发现禅宗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他强调现在,强调现实当中的自己。所以,强调自性就是强调当下,强调自性就是强调自己。
这一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和道家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儒家为什么要吾日三省吾身?就是为了让现实中的自己获得自在自由的愉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如何自洽。
孔子还说未知生,焉知死。那也是非常非常强调当下,思考如何让现实中的自己很好的生活。这一点和禅宗着重的自性不谋而合。
至于道家,为无为而无不为、反者道之动和禅宗的思想也是极度默契。
所以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世界三大宗教只有佛教在中国落地生根。也就知道了为什么众多的佛教流派中人们会认为禅宗是中国式的佛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