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需要穿着正装的时候,中国人会怎样选择?放眼望去,越正式的场合越是西式服装的天下(我们甚至发明了西装革履这个词),其他着装风格被视为非主流。很明显,西式服装文化正在统治中国人对正装的认知。
一、中国人不清楚什么是“中式正装”
由此说中国人没有“中式正装”并不准确,当代国人的主流意识形态里非但没有“中式正装”,连“中式服装”也缺少共识,更进一步,中国人对“中式”二字也是模糊不清的。
西式服装虽然多样但总体上是有个基本形态的(特别在正装领域),但“中式”却是个很难定义的问题。什么样的服装算“中式正装”,中山装?唐装?汉服?好像都有些道理,又好像都不具有真正的代表意义;什么样的服装算“中式服装”?搞不清楚。添加了中国古代元素就算“中式”?恐怕也有些不尽如人意。
在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背景里,西式服装占据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统治了中国人对现代社会着装文化的理解,无论是在正装领域、时尚领域或日常领域。
二、西方大文化观念的延伸
我们需要知道,服装文化不仅仅是审美兴趣,它是大文化观念的延伸。健康正常的文明体,必有深受推崇的大文化观念,在无形中统率社会审美和行为习惯的走向,这个大文化观念源于精神思想推动的意识形态,会凝练表现成正装形态又会发散成多样化的个性审美(多种外观形态)。
今天社会上的服装风格看上去多种多样,实际上大部分都来自于西方,改编于西式服装的基本范式。换句话说,当西装主宰了中国人对正装的理解,社会主流的服装风格一定源自西式服装的基本范式,中国人也因此有趋向西方意识形态的潜在动力——在精神思想上变成无意识的弱势受众。
三、西式服装文化的弱势受众
这种文化统治力在商业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比如,以消费者的眼光来判断,西式服装是西方出品的正宗还是中国出品的正宗?毫无疑问做西装当然是西方正宗,这是大文化观念作用下的思维产物,跟服装本身的审美和质量没有直接关系。只要仍然在“西式”大筐之内,中国服装品牌就不会有对等竞争的机会。
也许中国品牌做了许多努力,从基本模式,到成衣标准、内涵理念,再到审美风格……但这一切都不可能有用,所有内容创新都只会为“西式”这个大筐增光添彩,尽管它们是中国人创作出来的——换句话说,中国人的创作力实际上成了发展西式文化的饲料。
中国每年制作亿万件衣服运往世界各地,在西式文化观念的统治下也只能处于“非主流”的附庸地位。这种状况不能完全怪中国的服装企业不争气,至少本土市场上中国人对国外品牌仍然抱有“高看一眼”的敬意:服装不同于高科技领域,“高看一眼”的原因很难用品质高低来解释,说中国人集体崇洋媚外有些过分,但自我矮化的成分大概是有一些的——那些中国制造煞费苦心的用洋名字来贩卖也就不足为怪了。
归根结底,还是文化统治力的问题,中国服装品牌也有尝试跳出“西式陷坑”的努力,比如“中华立领”这个品牌,但是很显然离大文化观念还相距甚远,最多喊一喊民族口号,虽然算得上一抹亮色,却难以在大文化观念上有深层作为。
四、形式上衣冠复古不能成功
站在古代看当代,中华衣冠无疑是失落的,孔子曾有一句话表明其态度:“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在孔子的眼里,服装几乎和文明是划等号的,衣冠没了,就意味着文明被野蛮征服了。
衣冠沦落也正在刺痛一些中国人的心。媒体上偶尔会出现一些仿古复古的新闻(如汉服运动等)。但是大众仅仅把中山装、唐装等带有传统特征的服装看作“文化人的衣服”,或某种个性风格而不是中国人的主流风格;甚至有人穿着自制的汉服上街号召复古,大众也没有响应他们的号召(大概会视为“怪人”)。古装既不能在现实生活中流行也不能占据节日盛典,反而越来越向“戏服”靠拢——在古装剧里是戏服,仿古复古活动中的大袖飘飘又何尝不是被大众当戏看?
在西式文化统治的大环境里,中国社会不但对复古表现出实际上的冷淡态度,现实里对传统也没有表面上那么热爱。以五千年文明自居的中国人,对某些场合是否需要穿着正装非常在意,但对于“披发左衽”之类的说教已经不在乎了。
那么,一件衣服是否能说明中华文明已经失落?当然不能,但也不能用一句“时代变了”敷衍过去。
五、文明尚未走出衰弱期是本质
文明体与服装文化之间是创作与被创作的关系,文明体创作出服装文化,服装文化反过来彰显文明体,服装文化的失落虽然不是文明体根源性的失落,却意味着精神思想的混乱和创造力的萎缩。
当一个文明体强大发达起来,自然会表达对文明的理解和态度,这些对文明的理解和态度会凝练在精神思想层面,然后会通过文化作品表现出来,服装就是一种最直观常见的文化作品——正装尤能代表文明体正向的精神思想。相反,外在迫害和内在不自信,会让文明体的创造力急剧萎缩。同时,衰弱文明体会表现出退守的状态,被迫做出某些历史抉择。
西式服装在今天成为主流,不是因为中国服装代表丑、西方服装代表美,而是最初就有意把它作为西方文明的象征物去替换腐朽老帝国的象征物。
看中国近四五百年,三百年日渐僵化、百年耻辱、七十年破而未立(文化上),从自救图强的过程来看,中国人的优先奋斗目标是围绕生存权和自主权展开的,一切其他选择都为了这个优先选项服务。为了换取中华文明的涅槃重生,中国人表现出的开放态度简直是大胆至极,称为自残也不为过。向内甚至想要废除汉字全盘西化,向外几乎完全放弃了文明体的“外包装”(包括服装文化)。几代改革家号召中国人努力学习西方以求自救,西装、礼帽、文明棍这些西方文明体的外包装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非要学习这些“外包装”吗?正面看有助于快速实现自救图强,副作用是中国文化必须经历打碎重建——包括很多好东西也被迫丢在一旁。在那段历史里,中国人付出的代价太大,千百万华夏子孙人头翻滚血流成河,衣服实在是件小事。所以这件小事就不在文化退守的范围之内,它是一个真正完全打碎了需要重建的文化领域,这不是一件衣服的问题,而是中华文明在特殊阶段里的历史抉择(前人的使命),也是中华文明仍然虚弱的象征(今人的责任)。
简而言之,没有“中式正装”的根本原因,是中国人还没有真正厘清“中式”二字背后的中华文明,没能在精神思想层面进行承上启下的凝练,也就无法表现出蓬勃的文化创造力。国人应在本源上努力,不要充当无意识的弱势受众,也不要舍本逐末另类取宠。中华当有必伸之理,“中式正装”理应是中华文明自然而然的彰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