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育婚育杂谈婚姻育儿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作者: 乔瓦娜 | 来源:发表于2018-10-24 21:03 被阅读19次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开学两个月,有些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会有“学习跟不上”的问题。

可能是数学不明白不会算,可能是拼音拼读不准不对,也可能是写字写不好或记不住等等。

父母见此情形,着急是难免的。

一看一年级几乎没有作业,就更是着急:本来就不会,你再不练就更不会了。不行,我得给你留作业!

课本上的生字,一个写十遍!算术,刷题!拼音,组合一整页练着拼……

效果怎么样呢?

每天都在书桌前奋战到深夜,家庭生活完全没有。孩子累,大人也火,收效却是双输——孩子非但还是不会,反倒更厌恶学习和上课!

更赔上了家庭氛围与亲子关系:孩子听见妈妈下班回来的声音就开始紧张,空气瞬间凝结……

含辛茹苦的老父亲老母亲自然不想这样,但是如果任由孩子跟不上,基础就打不好。

越往后越不会怎么办?

考试老是后几名怎么办?

孩子自卑了怎么办?

老师不喜欢了怎么办?

升不上好中学怎么办?……

有一种“怎么办?”,并不是在提问,而是在害怕:

“怎么办啊怎么办?我不知道怎么办,这可怎么办?谁能告诉我怎么办?”

这时,不妨试试把“怎么办?”这个问答题,转换成一个填空题:

我要怎样做,才能__________?

填上空,问问自己:我问那么多“怎么办”,是想“办什么”?

我相信父母们的答案都差不多:

找到更好的方法,帮助孩子提高学习。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今年请了一位健身私教,每周坚持两次力量训练。

因为十年没运动,又高龄生二胎,体能下降很厉害,连一个最简单的卷腹都做不够数。

我的私教每次都会拿来一个皮绳,配合着我的力度,拉着我起。

我问:“你这样帮我减负,会不会没有效果?我以前的私教,每次都是给我安排我能达到的顶级水平。”

她摇摇头说:“恰恰相反,减负才能有效果。

“以前你的身体素质好,可以强度大点,现在你的机能本来就弱,如果每个动作都挑战极限,你做不到,就会用其他的部位去辅助,真正需要用力的部位,反而没锻炼到,还容易受伤。最后累得要命,做的还都是无用功。

“如果给你一个辅助,带一把力,减轻点负担,你每一个动作能做到位,用的是正确的力量,就能有效锻炼到这个部分。”

我心里一动,这是多好的方法!可以用到知识与其它技能的学习上去。

有效的学习并不需要勉强自己,去冲向那个根本达不到的最高目标。

降低期待,调整目标,每次让自己完成一个需要努一点力就能够达到的任务,随着时间推移练习累积,能力渐长,再提高挑战。

这样的学习,首先心里不会有压力,能保持自信,也会更容易坚持;

第二,能力真正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天长日久,必然会取得进步。

回忆我以前挑战极限的私教课,真的是宁愿弃卡扔钱,也不愿意去受那份罪。

而这一次,我从年初开始每周去健身房2-3次,一直坚持到现在。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一年级“跟不上”的孩子,就相当于十年没有锻炼又高龄生孩子的我:身体机能暂时是比较弱的。

他在学校规规矩矩坐了一天,已经用尽了精力,回家如果还不能放松,那感觉就像跑步机上全速跑完十公里,私教正等着监督你完成十组跳绳。

这已经不是挑战极限,是根本不顾孩子的极限,超负荷运作。

这样学习带来的感受会非常痛苦,还容易让孩子受伤。

一二年级的孩子跟不上学习,不管什么原因,都只是暂时的。

第一个几率最大的原因,是他各方面成长还未做好智性学习的准备。俗称“没开窍”。

“怎么让他开窍?是不是需要上点智力开发的课?”

不,这个“开窍”,是像毛栗子的壳那样,在成熟时节自然绽开,不是被人撬开的。智力人人都有,随着内在发展自然成长。所谓外力开发,只是无中生有的概念。

像数学这种需要逻辑思考的学习,如果理解能力未到,一道题讲很多遍与只讲一遍没有区别。

孩子如果尚未准备好,训练是没有用的。就像强迫一个才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去走路,每天花的精力时间再多,也徒劳无功,只会为他增加一次又一次失败的经历。

总是失败,孩子会对自己能力有了负面的认识:我可能真的很笨。

我们总怕孩子会因为不如别人而自卑,觉得自己笨。

但真的能导致让孩子自卑的,不是学不会,而是被强迫学习体验到的痛苦感受,和父母表露的失望与焦虑情绪。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学业已是压力,加上对自己能力怀疑的压力,又有“对不起”父母的内疚压力,孩子肩上三座大山,怎么可能还有多余力气去挑战困难?

另外一点,就像我的私教说的:

在身体机能弱的情况下还要增大运动负荷,只有两个可能:一是你完不成,二是想方设法完成了,动用的却是无关肌群和组织。

非但做了无用功,还很容易受伤。

就拿数学举例:孩子逻辑能力还弱,却必须学会今天的数学题,他就会被逼得动用其他能力:比如死记硬背,比如投机取巧。

靠死记硬背记住了7+8=15,靠投机取巧猜到了下一题的答案。

看起来像是会了,其实是无效的学习。

因为在这个年龄的数学,需要进入本质的学习。记忆和技巧,根本没法帮孩子进入真正的数学。

眼前的考试可能蒙混过关,但在将来的高年级学习内容上会备感吃力,在更远的未来,如果进入这个专业领域,也很难有突破。

写字也是这样,孩子小手力量本弱,写字不规整是正常的,因为他“写不动”。

父母如果逼他多写,握笔姿势必然出问题,更会使错了劲,肌肉酸痛关节受损,恶性循环。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我们的入学年龄和对成绩的要求,做不到因材施教,而是一刀切。对这一部分“跟不上”的孩子而言,统一的标准,其实就是在要求做他做不到的事。

这个时候,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帮助,减轻重量,而不是增加强度的苛求。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做的,首先是等待。

总听父母说,哪个孩子是“跟不上”的,而另一个孩子,是“跟得上的”。似乎他们这个人本身,天生就是跟不上的,而且会跟不上一辈子。

我们想让孩子跟的并不是自己的真实能力,而是外面那个一刀切的标准。它并不是为你的孩子量身订制的,并不适合他,强求只会损害他的身心。

孩子理解的能力与健身还不一样。健身是不练体能就下降,可孩子处在成长中的生命状态,与智性学习有关的能力,会在孩子的生活中自然增长。

一个六岁孩子不理解的数学题,你等他七岁再看?天翻地覆!

另一个靠等待就能马上见效的,是拼音。

t-a-mu, d-u-la……这些在家长来说完全属于“胡拼”的现象,很多孩子都有。

孩子不会拼读,不是因为他们笨,更不是不努力,而是没搞明白:这是什么鬼!?

我们学说话是直接吐字的,从来不去注意发音。拼音是人制造出来的内容,是对人类自然吐字发音的拆分结果。孩子真的不明白,那些字母和最后拼出来的字有什么关系。你也很难为孩子指出:“发音”这个抽象的东西,到底在哪里。所以孩子不会拼读,父母最是一筹莫展。

一筹莫展,就别展了,收收吧。收起我们的焦虑和想要去教导的强烈欲望,等待一个月再看。

想当初人类说了多少年的话,才发现了发音可以拆分成元素?孩子也需要时间,只须“复行数十步”,走过那“初级狭,才通人”的山洞,就会“豁然开朗”,发现,原来是你啊!

只要是正常孩子,大多数的课程内容,根本用不了等一年时间,就能自动掌握了。

就算花费一两年的时间来等待,又能耽误什么?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我听过很多学霸回忆,他们能清楚地记得:自己一二年级的学习都是懵的,一直到三四年级,才豁然开朗,突然一下就明白了。自此,学习这件事畅通无阻。

前面两年的懵懂,都是在为后面的明白积累能量。

就像一棵树,它的树冠越大,枝干越高,它的根就需要扎得越深。

而一粒种子在泥土中,是先要扎根的。它的根蔓延了多远,泥土上面看不见。

催逼学习,相当于不让种子扎根。夺取泥土里的营养,换成化肥一勺浇下去,将种子催熟,赶紧发芽长叶,最好一年之内就窜高,“跟上”别的植物。

人,是一种矛盾的统一体,既依赖又独立,既要安全又想冒险。

而独立,是在依赖中完成;能冒险,因为有安全打底。

根扎得越深,翅膀就飞得越高。大地越厚重,天空就愈发宽广。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很多父母说,我做不到这么淡定,等待不了啊!特别想做点什么来帮帮孩子!

我们当然可以,也需要积极地做些事情! “静待花开”并不等同于“弃之不顾”。

但请一定确保:你积极帮助的行为,至少对孩子某个方面是有益和有效,而不是适得其反。

我的私教对我做的,就是一种有效的积极帮助:根据你的能力程度,为你助一把力。你能做到多少就努力去做多少,剩下的我来帮你。

比如写字。孩子不会写字,我们可以看看他需要什么样的帮助。

也许书上的字孩子没有直观的感觉,一位华德福学校老师张曦元(江湖称号小脆),有一次在群里给了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建议:

认字,可以看甲骨文,讲一讲这个文字背后的故事,看看这个字是怎么演化而来的。有了图像,孩子就容易理解。

写字,可以带着孩子一起用身体写:用脑袋,用屁股在空中写,怎么好玩怎么来。

我们还可以:把文字在一个空场上用脚走出来,和家人一起用身体搭出来。

当文字与孩子的身体联结起来,它们就成了鲜活图像和身体记忆。

也许是孩子手没力气,或者搞不懂写字是怎么一回事。

那我们就握着他的小手,一个字一个字带着他写。这样她就能从一个个笔划中感受到劲是怎么用,写字是怎么样的一个运动。

一定要从最简单的字做起,过高难度对于一个好的开始并没有意义。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再说数学,如果孩子数学题不理解,不会做,我的助力方法是:直接告诉他解题过程和答案。

这个方法,很多父母“不敢”用。生怕孩子得到了现成的答案,就不思考了。

他们更喜欢去“教学”,一遍又一遍地讲解,变着花样给孩子启发,引导这一道题,希望孩子跟上思路,自己得出答案。

但教学这件事情,是一件技术含量很高的专业,绝不是简单地分享自己的理解就能实现的。

父母不是老师,更不是一二年级老师。刚入学的孩子们,要如何从幼儿园的小宝宝变成小学生,要如何让他们去明白一件事,如何帮助他们去“学会”学习,对老师教学水平的要求更高。

我们依靠自己成年人的理解,用非专业的方法去教孩子,很可能帮不到孩子,反而把他弄懵。

一道数学题,如果直接讲孩子听不懂,我们就会去举例、比喻、引申,孩子只会越听越乱。

因为以他目前的能力,无法找到相关内容的共同逻辑将它们联系在一起,只是接收了更多更杂乱的信息要去处理。

教学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老师来做。我们是父母,就做好父母该做的事。

数学题的答案,对于问题的理解,有着最直接的帮助。

孩子遇到不会做或者搞不懂用意的题目,如果有机会去看答案,他就有机会发现问题与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只有呈现逻辑关系,才能真正搞懂这道题的核心,再做别的题,就都明白了。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还有更重要的助力。

真正的功夫,在诗外。孩子的学习,不是在书本上完成,而是从生活中得来。

孩子掌握不好“写”字,我们可以从“看”字开始。

不是盯着书上的字看,而是看这个字在现实世界里真正的用途:写字楼的名字,公交的站牌,包装盒上的说明,都与他真切有关。

有的父母说:我每次指给他,他都不爱看。

因为孩子太聪明,一下子识破你的小算盘:

带着目的刻意引导,往往达不到目的。   

有空闲时间,不要给孩子安排太多的学业,带着他们去一起生活,到处行走,允许他们多参与一些事情,去自己做决定……

我们生活的世界到处都是文字,一个被盛情邀请到这世界中的孩子,会满怀激情地去拥抱它们。因为在“生活”这件孩子最看重的事情上,文字能为他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

当文字对生活有用,而不仅仅是对考试有用,他就会去留心,对文字感到非常亲切,而不会产生惧怕。

数学,就更是这样了。生活处处皆是数学,一个热爱生活的孩子,还愁学不好数学?

真实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这样的学习是真正的学习,进入本质的学习,也是最适合人类的学习。

不带刻意,没有任务。孩子全身心投入其中,一切不言自明。


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帮助与逼迫,这是两个背道而弛的动作,却有太多人混为一谈,把逼迫误认为帮助。

孩子遇到困难,逼迫只会让困难加重。

因为被逼迫,才是孩子的最大困难。

为孩子助一把力,它会让孩子发现:我能做到!会让孩子渴望:我还想去做!

通过自己的有效努力取得成功,是个征服的过程。征服,是一件让人产生快乐感觉的生理现象。

努力不是费力,不是辛苦,更不是痛苦,它其实很简单,就是“用力”——用对自己本来就拥有的力量。

有效用力,能力良性增长,孩子能够用到的力量会越来越多。

为孩子助一把力,不仅能帮助孩子在学业上有所进步,还能帮助他更好地进入小学这个环境。

让他不觉得学校很可怕,学习很困难,同学很残酷,个个都在他之上。更重要的是: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不是学校的“帮凶”。

既然给孩子选择了公立学校,我们就要帮助他接受这里,甚至爱上这里,掌握这里的规则,玩转这里的游戏。

爱他的老师,爱他的同学,爱这么一群人形成的温暖集体,爱这个集体一起做的事情。他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好。

问:什么是学习进步的最强助力?

答:爱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一学习跟不上别着急,爸妈来为孩子助把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fft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