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懂诗,但这一点也不影响我喜欢海子。
初二的时候就听过他那首著名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不过我那会儿小,完全听不明白海子在讲些什么东西,甚至还一度在某个暗恋的女同学面前牛逼哄哄地装逼说“我明天开始就要做幸福的人了啊,我要劈马喂柴......”
是的,在那会儿看来,现代诗对我来讲除了能用来装逼以外一无是处。谁让她情窦初开了呢,我得趁早让她知道我是个浪漫的人。
后来那个女生被人家用了三根羊肉串哄走了,那天晚上我枕着手臂在床上想着那个女孩儿刚刚发育的胸部跟尖尖的下巴,想着那个买羊肉串给她吃的混蛋,但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我觉得我也是个混蛋加笨蛋,为什么我不早点发现她爱吃羊肉串?
在我年少的时候,我的脑袋里总有许多类似这样解不开的迷。
比如说,为什么后来海子会自杀?不是说好了要做个幸福的人吗?可人都死了,幸福又从何说起呢?于是我猜想海子是因为女人自杀的,因为他还有一句著名的诗: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
然而,没有深入了解过海子的人是看不懂海子的诗的。
上大学时,得益于大量阅读,我这才知道“诗人”意味着什么,也知道了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狭隘。被称为现代诗人的诗,并不是我想的那样都是为了酸不拉几的“浪漫”而生。
海子曾在82到89年这段极端贫困跟单调的生活环境中凭借着自己无与伦比的创造力创作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且大部分著作中都出现了死亡、骷髅、太阳等等这类的字眼,不免让我觉得“面朝大海穿暖花开”的另一面隐藏着一个阴暗的海子,一个不太明白“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海子。
在我看来,诗人就意味着要凭借一己之力和存在于全宇宙之中的现实对抗,就像是寒风从四面八风吹来,而他只能蜷缩在角落里独自承受这份刺骨的严寒。但诗人也是人,最后他抗不住了,就带着对现实最后的一丝温存选择了狗带。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个叫木头 一个叫马尾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
明月如镜 高悬草原 映照千年岁月
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
只身打马过草原
这首源自海子的《九月》后来被很多歌手翻唱,我最喜欢的版本就是周云蓬的。他是个瞎子,同样也是个诗人,他写过“我们烧自己的房子跟身体生起火来,解开你红肚带,撒一床雪花白,普天下所有的水都在你眼中荡开。”
我第一次听周云蓬唱完这首歌后脑袋里就冒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神会死?什么叫“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木头跟马尾到底是什么?还有,既然众神已死,那么海子只身打马过草原是去给众神收尸吗?
但好在我和海子一样有基督教信仰的背景,所以在单曲循环了N遍之后,我似乎找到了能够说得过去的答案,至少能说服我自己:
众神其实并没有死,事实上“神”是永恒的,根本不能用死不死这种字眼去形容神的存在;海子说的众神死亡我想是因为他想表达大部分人的“精神信仰”早就不存在了。
所以他才会觉得他活着的这个世界中到处充满了死亡,或者说他不想跟这样一群丧失信仰的人同在一个屋檐下,于是他才会时时刻刻想着死亡。
至于说野花,我觉得“野花”是他认为的支持他活下去的最后的希望,但是这个希望本身又带有强烈的绝望,是属于回光返照来到前的一个引子而已,并不能扭转死亡这个最终结局,只是拉长了他苟延残喘的时间而已。但海子作为一个,怎么说呢,清醒得甚至可以说是敏感的旁观者和见证者来说,他觉得连这最后一丝“希望”都是加剧他痛苦的来源。
我想大概是这样的,就好比一个人被病痛折磨得恨不得立马去死的癌症病人得知他家属要让他再经历一次化疗的痛苦时的那种状态——拜托,让我好好死了得了!虽然我知道也许这次化疗能救我一命,但我就是不想活了,就这么简单。
整篇诗中最让我不得解的是“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风在远方,却比远方更远,我不由得想起某部外国电影中的一句台词:darker than the darkness(比黑暗还要漆黑)。但这并不重要,我姑且把这句理解成海子对于希望渺茫的叹息。有时候就是这样的,尽管我们可以安慰自己明天会更好,但是谁也不知道明天跟意外哪个会最先来到,于是希望变得渺茫,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人会慢慢变得绝望。
当海子说“我把远方的远归还草原”的时候,我想他的绝望已经到了无法抑制的地步。原本就遥不可及的、比远方还要远的风既看不见又摸不着,又何谈归还?我确实有过这样的体验:当我最爱的女人执拗地要出国时,我明明知道自己不想让她走,可还是说了:你走吧,你在美帝好好的。我那会儿看似潇洒大度,但其实心里酸得跟吃了一缸醋似的。
当我们汲汲于某件事物而明知不可得的情况下,我们会自我安慰:算了,不要了。但真没几个人会轻易放弃追求已久的梦想。
我曾经找过不少关于《九月》的资料来看,对于“一个叫木头,一个叫马尾”这句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个人偏向这样的说法:木头跟马尾组成了马头琴的整体,这琴头与琴尾就像花叶两不见的“曼珠沙华”一样,彼此对立而又统一;木头是海子心中的希望,马尾就是绝望。希望跟绝望本就是对立的,但是希望可以来源于绝望;同样的,在绝望中又可以催生希望。正是因为这无限循环,才又加剧了海子内心中对于现实的无奈。
最后海子说“远方只有在死亡中凝聚野花一片”,这就比较容易理解了,结合海子早就有了自杀的倾向来看,所谓“早死早超生”而已。也许在他看来,与其在一个精神枯萎的世界上苟延残喘与麻木不仁的世人同流合污,倒不如一死了之来得清净,还能保全自己严重洁癖的人格。
我觉得这句诗是对海子最好的诠释——在死亡面前我们个体的存在有什么意义?我早在《观电影《永恒》有感》中写道:“死亡才是唯一的永恒。”正如海子说的“明月如镜高悬草原映照千年岁月”。所以海子只好“琴声呜咽泪水全无,只身打马过草原”——当看穿了死亡才是永恒之后,那就慷慨赴死罢了。只不过这样的死未免让人觉得有点孤独,但话又说回来了,海子也不会随随便便找个“俗人”共赴黄泉啊!
写到这儿,我的读后感才算完结。诗人之所以能成为诗人,不仅仅是因为他有对抗世俗的勇气和决心,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心。而这颗心是明亮的,同时也是孤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