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7 星期五
今朝看了序和一二章。
尚尔福说“幸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她很难求于自身,但要在别处得到则不可能。”
叔本华比他更绝,他在一开头便说所谓“幸福的生活”——即我们依恋这一生存,就是因为这一生存本身的缘故,而不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并且我们希望看到这一生存能够永恒地延续。这从形而上的角度,本身已经被哲学否定了。也就是说不可能,就像永动机一样不可能。那我们还追求什么幸福呢?那这本书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看起来就像一场盛大的自欺欺人。
还好,我们喜欢并且擅长自我欺骗。我们坚信它存在,我们就能妥协地,形而下地追求它。就像《那些年》里说的,很多事情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呀,但我们还是会拼死去追。这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吧。
叔本华把人分成三部分:人的自身,身外之物,和他人对你的看法。其中,就幸福的决定因素而言,人自身该占99.99%的比例,也就是说,你的气质,精神,品格,肉体,那些完完全全属于你的,决定了你是否幸福。而这些基本上是刻在基因上的,是难以更改的,是命中注定的,毕竟本性难移不是么?你看,我们又一次证明了幸福不可追求。当然,就我看来,我们自身由我们的生物性和社会性构成。也就是我们自身的响应机制和外界的刺激共同捏成了以前,现在和以后的我们。这么看来,我们是一直在变化的,这不就是说我们可以改变自己么?不就可以追求幸福了么?不,你往更深一点的地方看看,我们的这种改变也是设定好的。是我们自身的程序决定的,而不是我们表层的意愿。换句话说,我们的任何改变都是注定的改变,而我们无从努力,只能接受。再换句话说,怎样的人可以得到幸福呢?幸福的人得到幸福,而不幸的人只能不幸。于是看完前两章,给我的指导就只剩一句,最好顺应你的性格,你的能力,你的自我去活吧~换句话说,我们能做的是,当我们应该开心时,请允许我们自己开心。
文中还有一个观点是我十分欣赏的,他说人的一生总在两种不幸间徘徊,一种无聊,一种痛苦。你越远离其中一种,就越靠近另一种。凡人无聊,天才痛苦,他这么认为,亚里士多德这么认为,我也这么认为。具体而言,一个愚蠢的,无法从自身的思考中获得快感的人,他只能通过各种社交,各种无聊的活动打发时间,比如打英雄联盟,比如看日漫,比如打牌,比如赌博,否则,他会感到灵魂的十分的空虚寂寞。而一个有天赋的人,他的感觉是极为灵敏的,他对世间的每一分每一秒,看到的经历的每件事,都有极为敏感的体验。他总是能看到很多,看得很深。会有普通人无法体会的很多感悟,而这些大多是极为痛苦的感受。他什么都不需要,不需要性爱,不需要无聊的社交,他只要一个人就能靠沉思来满足自我。当然,他要有足够活下去的财富以及足够的时间,这就是我们前面分的三类中后两类的影响了。而他所要付出的唯一代价,就是痛苦。
怎么说呢?借叔本华的一句名言:
“人们在这世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