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心理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个体试图消除挫折、冲突、焦虑的4种方法及

《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个体试图消除挫折、冲突、焦虑的4种方法及

作者: 隆园林溪 | 来源:发表于2023-04-07 12:45 被阅读0次

    失去人性,失去很多

    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刘慈欣

    弗洛伊德认为一个人试图消除挫折、内心冲突、焦虑的方法,便形成了他的人格。通常这些方法包括:求同作用、移置和升华、防御机制、及本能转换

    80年代的书与山茶的邂逅

    一、求同作用(identification)

    求同作用是指一个人将外界人、事、物的特点纳入自己的人格中。比如,孩子性格像父母,是因为孩子吸收并内化了父母的某些特点。求同作用有5种类型:原始求同,自恋性求同、目标定向性求同、对象丧失性求同、强制性求同。

    1.原始求同

    原始求同是指,为了模仿某种东西,于是便把它吃掉。土著猎人吃掉狮子的心,希望自己跟狮子一样勇猛。基督教的圣餐象征性地把原始求同保留下来了,圣饼和圣酒象征基督的血和肉,吃了它们,就意味着自己可以变得像基督。

    我想日常我们说吃什么补什么,也是一种原始求同作用吧。

    2.自恋性求同(narcissism identification)

    自恋性求同由于一个人的“自恋发泄作用”外导于他人而产生的,是一个人自己已经拥有想要的东西,他的能量发泄扩展到其它拥有同样东西的人身上。比如一个拥有大众汽车的人,会比较容易将自己与那些拥有大众汽车的人等同,而不是拥有丰田的人。

    自恋性求同可以促成团体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这大概是为什么校服、团服、团徽之类的原因吧。

    我想我选择服装和饰品,也是一种自恋性求同,我喜欢简约、舒适、有品质的自然面料服装,其实这是我性格的外化。对我来说穿着打扮很大一部分是出于自恋,也就是说为悦己而容。

    3.目标定向性求同(goal-oriented

    identification )

    目标定向性求同往往产生于挫折和焦虑。东施效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东施因为自己不如西施漂亮,受到挫折,于是模仿西施,结果弄巧成拙。偶像的力量其实也是目标定向性求同的很好例子,一个人之所以会崇拜某个人,是因为他目前对自己不够满意,想成为他的偶像那样的人,仅仅与自己偶像交往,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满足。古代的动物图腾崇拜应该也算是目标定向性求同的一种吧。

    4.对象丧失性求同(object-loss

    identification )

    对象丧失性求同发生在一个人丧失了或者不能获得他能力发泄对象时,他会力求模仿该对象或者满足该对象的期待对自己的期待,从而弥补损失。比如儿童受到父母厌弃时,为了重新得到父母的爱抚,会努力按照父母的期待的样子去做。再如,父母离开了自己或者离世,孩子会按照父母对自己的期待去塑造自己的人格。所以除了父母的性格,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也会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产至关重要的影响。

    5.强制性求同(identification

    with an aggressor)

    强制性求作用同发生时,一个人会对权威规定的禁令竭力保持一致,以避免被惩罚。这种求同作用是出于恐惧心理,而不是出于爱。父母的强制性禁止在儿童的内心,产生了一种“约束力(restraining forces)”,构成了良心(consciousness )。当儿童成年后,他会对其他出于支配地位的人,产生类似的制性求同作用。

    我自己感觉原始求同和自恋性求同可以给我带来心理慰藉,目标定向性求同将我对自己的不满转化成为我成长的目标和方向,给了我动力。

    对象丧失性求同,在我的身上体现最明显的是渴望父母的爱,我曾经努力讨好父母,想让他们对我满意,希望他们高兴。但他们的成长经历,造就了他们焦虑、抑郁、悲观的性格,大多数时候,他们都不高兴,而我将此归为父母对我不满意,我做得不够好,于是十分痛苦。现在,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练习与父母的分离,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独立于父母的个体。

    强制性求作用让我守规矩,认真扮演了我的各种“社会角色”,给我带来了在这个社会生存的资源,但也让我惧怕权威,面对权威我常常内心恐惧,没法自如地和权威谈判、合作。让我不能自在地做自己。

    此外,强制性求作用也给我带来了过高的道德感和压抑,过高的超我影响了我对自己的认同,让我常常感到自卑,对自己不满意。为此,合理地满足本我,可以缓解我这一部分的失衡。

    二、移置和升华

    移置(displacement)是指能量的发泄从一个对象改道到另一个对象。以“口唇满足(goal gratification)”为例,婴儿吸吮妈妈的乳房来满足自己的饥饿本能,同时吸吮给婴儿带来愉悦感。如果妈妈不在,给婴儿奶嘴,也可以部分安抚到婴儿,奶嘴是妈妈乳房的置换。再大一点后,吸吮奶嘴,不被允许,可以用棒棒糖替代。

    成年后,口唇满足的方式、对象可以有多种置换,比如吸烟、喝酒、嚼口香糖、接吻、用舌尖舔嘴唇、抹口红、吹口哨、说话等等。

    如果移置作用中的替代对象是文化领域的目标,则成了升华。以说话为例,如果成了辩论、或者播音主持,那这种置换就成了升华。

    那么在众多的替代对象中,为什么有的人选择了这些,有些人选择了那些?弗洛伊德认为决定一个人置换方方向或者对象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社会,它通过父母对孩子产生影响,父母允许什么替代对象、不允许什么替代对象,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能移置方向。二是原始对象与替代对象的相似度。

    弗洛伊德认为人不会放弃他最初的对象发泄作用,会不断寻求替代对象补偿。人的性格结构(character

    structure)含有大量的这类补偿。成人的大多数兴趣爱好都是对自己婴儿时期受到挫折的补偿。比如主持人侃侃而谈可以满足自己的口唇欲,这个幼儿时期吸吮棒棒糖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

    三、防御机制

    自我承担的重大任务之一就是对付那些让人感到焦虑的威胁和危险。自我可以采取实事求是的方法来控制危险,解决问题,也可能采取否认或者歪曲事实的方法来减轻人的焦虑感。后一种方法就是“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包括:否认、压抑、投射、反向形成、固着、退行等等。防御机制是在潜意识层面运作的,本人意识不到它们。

    自我的防御机制是自我对付焦虑的非理性形式,它否认、歪曲事实。防御机制会消耗心理能量,如果防御机制影响过大,会削弱自我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如果防御机制抵不过焦虑的压力,自我坍塌,被焦虑压倒,导致精神崩溃。过度的防御机制,会阻碍自我的发展和成长。

    四、本能转换

    人从婴儿成长到成人,行为由简单到复杂。但不管成人的行为多么复杂,弗洛伊德认为,生本能和死本能的能量激发了成人的一切持久二广泛的行为。它们不外乎是:

    1. 本能的直接表象,吃喝拉撒睡、饮食男女等等。

    2. 多种本能的综合表现,即本能的融合。比如,写作,它既可以宣泄攻击性,满足死本能,也是一种创造,满足生本能。

    3. 内驱力与阻力之间的妥协,置换和升华。人的依恋、兴趣爱好、态度、习惯、情操、价值理想都是本能的派生。如对母亲持久不变的爱,派生出各种依恋情结。替代对象不能完全满足本能,所以人会孜孜不倦地去追求,这就有了各种发烧友。

    4. 自我防御的结果。比如死本能被自我投射后,变成破坏欲、攻击欲、控制欲、支配欲、剥削欲、竞争欲等等。

    所以驱动人格发展的最终动力是本能,本我是本能的蓄水池,是一个人的能量中心。体悟到刘慈欣在《三体》中的那句话:“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

    Lona 南昌湾里

    弗洛伊德的这部分理论,给我提供了很好的了解和理解自我的工具。同时也让我体悟到本我的重要性,改变了我以前认为本我是低级的认知,让我认识到照顾好本我很重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弗洛伊德心理学入门》:个体试图消除挫折、冲突、焦虑的4种方法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mp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