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耀眼的公众人物向来是出于普世化的心理,自古有之,明星享受万千宠爱在一身的虚荣感觉,粉丝享受“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快乐。两者同时于冥冥中得到某种满足,因为无形的距离,因为没有确定的联络,他们之间的关系便处于一种虚拟的,似有似无的状态,既可以设想,又可以臆断,随时借以填充着情绪,感观上的空缺。
在“太阳底下再无新鲜事”的网络时代,风云际会,机缘瞬变,一个人很容易就莫名其妙出名了,但资迅飞速地更新着,大浪淘沙的形势下,也可能很轻易就湮灭,看起来风光无限的歌手,演员们,既便冠以天王,天后,级别高得吓人,似乎炙手可热,势不可挡,转眼间就过气了。
沉稳的艺术家,作家,学者,诗人,依然难逃被时世冷落的命运,越是红得发紫,那凋零的气氛就越是凄凉。无论是星星们的骤然升空,还是追星的一时火爆,就像一场游戏,闹剧,很快就无情地宣布了结束。
我当然也有过追星行为,偶尔放纵一下自己的理智,允许自己有一个没来由地偏爱,喜好的对象,任性地宣泄一下自己的立场,角度,是很幸福的。
有一段时间,追某一位作家的作品,与一种文字产生奇妙的共鸣,简直觉得那是文字营造的奇特的魅力无穷的世界,只要走进去,连气息都是令人眩晕的。
于是,到处搜罗他的书,仿佛无意中,生活多了一个目标,多了一个趣味,去书店,图书馆,看到他的名字就眼前一亮,找不着,就很失落。
可是事物总是走向颓废的,不可能长盛不衰,写的不会永远思如泉涌,读的也不会永远激赏不已,总有疲劳,腻歪的时候。突然就发现对这种文字再也提不起兴致了,和丈夫逛书店,他习惯地帮我留意有没有这位作家的书,发现了就惊喜地提醒:有他的书哦,我表现得却很淡漠,默默地放回书架。直到又与另一种文字神交,拓开了另一个生动,新鲜又空灵的世界,才改变了淡漠的态度。
有一个理想化的对象可以热烈膜拜,冲淡了现实生活的乏味,枯琐,未尝不是好事,尤其当这个对象是公众人物,永远戴着似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光环,活在不可思议的绮丽的远方,那种无法靠近的距离感使人恍惚,又使人安心,这也许就是偶像一词的含义,高高地树立着,保持着神秘和完美。
追作品到底不如追活生生的人那么投入情感,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也算是一件作品。
人是躲不开流行文化的,无论是在怎样的年纪,有怎样顽固的性格,总不知不觉受环境影响,我曾经以为追星太荒唐,可是当我试着在网络上摸拟追星,发现追星是一个奇妙的过程。
所谓摸拟,就是纯粹地在精神上关注,而并不付诸行动。
比如,偶尔点开一个踪艺节目的某一期的片断,忽然就对其中的一个嘉宾产生了好感,或者因为看了一个电视剧而喜欢上男主角,因为听了一首歌而动心喜欢上了歌手,就像是现实生活中与朋友相识的缘分,不知从何而起,一发而不可收拾。
于是便去找关于她或他的一切视频,资料,尤其着迷于看网友对明星的评论,各种粉丝花痴似的言论,无奇不有。
假如谁发了一个攻击明星的贴子,看下面的回复,像一群单纯的孩子在吵架,立场鲜明,酣畅热闹。弹幕就更有动感,你一言,我一语似的,争着发声,表达爱护,保护的极端的情感。
陷在其中,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共情,产生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就像参加一个盛大的聚会,山呼海啸般的声音里,几乎听不出那微弱的自己,可是当一个声音汇入千百个声音的洪流里,仿佛瞬间就强壮了,充满了力量,觉得自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推动者。
明星在粉丝不由分说的夸赞中光彩夺目,同时也在黑粉的诋毁批评中变得体无完肤。 玻璃心是粉丝的特点之一,如果不敏感,不细腻,不流露真性情,不表达观点,何必当粉丝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