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长信宫铜灯,中国汉代青铜器,1968年于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长信宫灯分为头、身、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部分,可以任意拆卸。灯上刻有"长信尚浴"、"阳信家"等铭文9处共65字,所以得名。
长信宫铜灯实用、卫生、精巧、优美,是一件世界闻名的文物珍品。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
长信宫铜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此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
西汉长信宫铜灯 (拆解示意图)
被誉为河北博物院“镇院之宝”的长信宫灯,通体鎏金。宫女梳髻覆帼,跣足执灯跽坐;一双丹凤美目并不顾盼生辉,而是流露恬静与敬畏;将身体裹得很严的深衣,代表着汉代严遵礼教的着装特色。她的眼神、服饰、体态,处处在“诉说”着礼仪;浑然一体却暗藏玄机的灯体结构,展示着汉人超前的环保理念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易主说法
第一种看法是,这件灯具最初的主人是阳信夷侯刘揭,后来刘揭儿子刘中意因参与“七国之乱”被废黜,此灯被没收,归“长信宫”所有。长信宫是窦太后居住的宫殿,窦太后是中山王刘胜的祖母,据推测跟窦绾有亲缘关系,将此灯送给了窦绾。
第二种看法是:这件灯具最初主人也可能是阳信长公主。陕西茂陵出土了十几件刻有“阳信家”铭文的精美文物,铭文字体与长信宫灯上的刻铭十分相像。有专家认为阳信长公主与汉武帝刘彻同为景帝王皇后所生,是汉武帝的亲姐姐,只有她拥有财力和物力来铸造包括长信宫灯在内的这批铜器。推测阳信长公主将此灯献给了窦太后,窦太后又转赠给了窦绾。
长信宫铜灯一直被认为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巅峰之作和民族工艺的重要代表而广受赞誉。这不仅在于其独一无二、稀有珍贵,更在于它精美绝伦的制作工艺和巧妙独特的艺术构思。采取分别铸造,然后合成一整体的方法。考古学和冶金史的研究专家一致公认,此灯设计之精巧,制作工艺水平之高,在汉代灯中首屈一指。1993年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公众号:秦川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