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到极致的心理学

作者: 康三少 | 来源:发表于2020-04-19 01:46 被阅读0次

唐贞观初年,为探究流传于大唐佛学之分歧,因而去往天竺拜取佛经。前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在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玄奘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重大礼遇。戒日王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王国,3000位大小乘佛学者和2000位外道参与,当时玄奘讲述,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够诘难,因为名震五印。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而后戒日王又坚请参加五年一次,历时75天的无遮大会。会后玄奘归国。

玄奘归国之后,除了翻译经典,也成为了法相宗的创始人。法相宗最主要的核心就是唯识学。如果说把佛学按照现在的教育体系划分,那么能够学习唯识学的,在如今等同于中国科学院院士。而这门学问,短期兴盛之后,很快没落。一千多年以后的今天,已经人才凋零,几成绝学。这一切,只因其太过艰涩高深。

唯识学最为人知的核心观点,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也可以讲说“万法唯心,唯识所现”。而这个核心观点出自华严经的两首偈子“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如果要从逻辑上面去明白佛法妙理是什么?世间心理的最深处在哪里?而能通达这两者的,只有唯识学。

就是这门最高深的学问,多少部经典,多少人的研讨,多少年的流传,只是为了告诉我们:人有八层意识,通往四重境界;仅仅就只是为了说明这两点,却成为大乘佛教的一个教派,并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教派。

但是绝大多数人,只是用到了前面最浅薄的前六层的意识,并没有了解到后面两层的意识,而恰恰是这并不能被有形感知的后两层,决定了一切。

八识在人生

人有八层意识,绝大多数人只用到了前六层

文深似海的唯识学,所有的文字都围绕最核心的基础展开深入,那就是“八识”,说的是人有八层意识,由浅到深分别是:前五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意识;第七识——末那识;第八识——阿赖耶识。

用现今的知识体系与科学体系来说,这八识说白了其实很简单:前五识就是感官系统,第六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头脑意识,第七识就是人的潜意识,第八识则是宇宙识(各个派系不同名词)——就好比心理学很具代表性的冰山理论,可以有助于理解何谓八识

而前五识是我们跟外界交流的渠道,也是我们人体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人体是无法跟外界产生交流的,每一个人的本能里面,都是依靠这前五识来探索外界。所以我们本身就具备一个很大的习性,那就是佛所讲的攀缘心,意思就是只要外界出现什么,那么我们就会被外界所吸引,而这个所吸引,所想要描述的是那么一刹那的本能反应。这个本能反应,是不受意识所能控制的。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那就是情不自禁,由不得你想还是不想。然后,我们的意识才会开始运转,是跟外界交流,还是不跟外界交流。才会有后续的一切的进行。所以正常来说人的心灵结构应该是一个金字塔形——当这个金字塔是正立着的时候,那么越往深了去越博大深沉,如果是倒立着的金字塔,那么越往浅了去越细小轻薄。决定金字塔是正立还是倒立的,就是我们自己,当我们朝外的时候,那么这个金字塔就是倒立的,当我们朝内的时候,那么这个金字塔就是正立的。这就是为什么一切关于修为和境界的说法,都指向要内观自己,回看自己,修正自己。

而大多数人的心灵结构是怎样的呢?——在前五识得基础上。不断地向外追逐,不断地扩张欲望,往下的格局却越来越小,情绪越来越极端,意识越来越自我,能量越来越往下。当一个金字塔倒立的时候,将是深深的沉入地面,进入无尽的黑暗跟压迫之中。这也是很多人越往外界找原因,越想解决外界的时候,外界的反弹就会越大,快乐的时间越少,快乐的程度越轻。

这里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都是不能中断跟外界的信息交流,为什么有的人快乐有的人不快乐,有的人越来越顺,有的人却越来越卡。原因出在哪里?不一样的地方在哪里?

这个问题其实早已经引起了重视,全世界涌现出多少的成功学,财富学等等学说,也包括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而这些所有的学说与解读,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那就是打开一个人的眼界,开阔一个人的格局。围绕这个核心,演化出各种各样的方法与派系。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这些所演化出来的方法与派系,它们针对要解决的是什么,那就是第七识--末那识,它有另外一个名称,叫做我爱执识。也就是自我。这一个自我,很抽象,它自我于哪里?怎么一个自我法?那就不得不开始要去说到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也称为藏识,意思就是它是收藏所有的识,也就是通俗理解的仓库,藏经阁。它吸收了我们一直到现在所有的信息,所有的一切一切,也包括生生世世,累世累劫的一切。善恶,对错,高低等等都收藏在里面。而末那识就如同阿赖耶识的仓库管理员。只要是外界的东西跟阿赖耶识对应,那么它立即起反应。对应好的那就起幸福喜悦,对应不好的那就起怨恨恐惧。

故当我们不了解后两识,只认得前六识得时候,我们只会朝向外界,带着善良的心去做,那叫做建设,带着邪恶的心去做,那就叫做破坏。而当我们了解了后两识之后,那么我们将会明白,我们的第六识--意识,真正操控它的是后两识,而不是前五识。所以几乎所有的宗教,教派,法门,都离不开当下两个字。为何当下如此重要。核心就是看起来是外界给了你快乐,给了你伤心,永远的二元对立面。其实外界只是中性。真正让你升起快乐伤心的,实际上是后两识。匮乏还是满足,从不在于感官系统。而在于这颗心,但是这颗心,是活在后两识之中。只是一直以来,我们误以为我们一直活在外界,活在当下。

唯识学在佛家理论中最为严谨透彻,透彻在哪里?就透彻在真正讲明白了什么是“烦恼即菩提”——八识本身没有错,我们也没有错,外界也没有错。我们一直活在对错,善恶的二元对立之中。但是佛家一直讲不二,基督一直讲爱。所有的一切都在讲一元。那这二元是哪里来?一元是如何去?唯识学告诉我们只需要做到“转”,“八识”就会成为“四智”,得四智就是大彻大悟,就是回归爱,就是活在当下,就是万物一体。

这四智,几乎是如今所有的学说,所有的法门,所有的教派所通过语言,通过方法,让我们进入的一个人生境界。

第八识会转化为“大圆镜智”,心灵就如一面大圆镜,清净明澈,能够如实照见一切,却任何事物都任其来去,不拒不应、如来如去。也如《庄子》所言:“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

第七识会转化为“平等性智”。第七识以第八识为根基和依靠,既然第八识已经和天地宇宙打通为一片,也就是成为无极,成为爱,那么第七我爱执识里那些得失之类的执着,自然也就疏通化解了。没有了二元对立,就是一元,就是同体,是谓平等性。佛家讲众生平等,庄子讲“齐万物,一生死”,在平等性的境界下才能真正理解是何种意蕴。

第六识会转化为“妙观察智”。对于常人,理性就已经是可贵的,而理性是通过思考,思考是借助于有限的材料、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但思考的素材,却是来源于自我的意识世界,我们永远无法接受意识世界以外的东西,除非得到你的认可,而这认可,却又是建立在你自我世界的观点之上,也就是其实我们一直以为自己在成长,在吸收,实际上我们不断地在加固自我的世界,这个自我的世界,就是阿赖耶识,永远难免落入自我观点,自我觉得的二元对立之中。而在大圆镜和平等性的心性之下,意识将不会以自我世界为标准,它是敞开的,它是不受拘束的,它是鲜活的。意识所要做的只是观照和观察世间的一切,不存任何私心杂念的干扰,那么世间的真相和万事万物的规律,就会在这种观察里自然清晰浮现出来,所以叫妙观察。

可以换句话说,当我们没“转”的时候,那就叫心理,心永远在一个“道理”中活着,当我们“转”的时候,那么就叫心性,清净无染,圆融无碍。

前五识会转化为“成做作智”。什么意思?就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这些感官,有了下面几层的心性基础,这时才真正成为心的工具,而不再自我意识的工具,不再束缚于人,也不再束缚人。在这种情况下,人做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更容易成功,一把木剑,就是一把绝世宝剑

说白了,当人心是颠倒的倒金字塔时,心灵结构就是八识;扶正为正金字塔时,心灵结构就成为四智。整体看,八识是潜在的四智,四智是通达的八识,两者本是不二,区别只在正还是反、通还是塞。这就是烦恼即菩提,并没有烦恼跟菩提的区别,本就是一个东西,不一亦不异

以上就是唯识学所最终要到达的地方——“转识成智”。那么问题来了,这“转”的瞬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便是那个关键的枢纽,和对于每个人第一等重要的东西所在。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颗苹果树,那么我们现在所有遇到的让你开心或者让你不开心的事,都只是这颗苹果树上结出来的苹果。而阿赖耶识,如同这颗苹果树的种子。

转识成智,方能圆满成佛。如同禅宗一直讲借假修真。透由这个假,才能了悟何为真。而成佛,就是远离颠倒梦想,谁在颠倒梦想,那就是我们的心识,也就是阿赖耶识。唯有转阿赖耶识,方能显露真心。即心即佛。

如上所说,人在迷时,心灵结构是倒金字塔;在悟时,才会扶正为正金字塔。既然八识是每个人都有的,四智也是每个人都可能实现的,那到底是什么在决定和左右着这正与反呢?

绝大多数人之所以只能活在前五层,是因为他们的自我能够自知的部分,只在这个表层;理性的人之所以能活到第六层,是因为他们的意识到运用意识逻辑能够提升自身生活,已经拓展到了第六层;有修养的人之所以能活到第七层,是因为他们开始觉察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而不是完全抓取外界;有境界的人能活到第八层,是因为他们开始链接自己的内心,自己内心才是最重要的。

是的,这个关键点和第一等重要的东西,正是“内在”也就是自知,太多人把这一点看得太浅、太轻了。人的恐惧源于未知,人的受制也往往源于不知道或不了解制约自己的东西。《道德经》言尽天道,却特别强调“自知者明”。但这简短的四个字,轻轻的看,深深的悟。自知什么,就是自知自己内在到底在渴望什么,到底在匮乏什么。当能自知时,方才会知道自己在外界抓取什么,外界在投射自己什么。

自知是方法,其真正指向的则是另一个东西——“自性”。在八识的心灵结构里,人能活到第几层,才能作这层及以上几层的主;但凡没有活到最深一层,就得受困于当前所在这层的局限和束缚;活到了最深一层,完完全全能做自己的主了,就是所谓解脱和自在,这便佛,这便是真人,这便是爱。

否则,活在前五识就受制于外境的左右,活在第六识就同时受制于外境影响和潜意识里的我执指使,活在第七识就只能停留在自我——看似自主,终究还是在自我的世界里打转。而不管你是在第几识,你永远都是受阿赖耶识所影响。别忘了前面所说的唯识所现。阿赖耶识里储存的各种认知,经验,成就等等,统称为种子。而这些种子,会在人生的各种因缘之下生根发芽,成就我们的酸甜苦辣,成就我们的快乐悲伤,无人可以幸免。

要完全做到转识成智,唯识学给出了完整、严密的修行方法。同样的儒家也有一套修行方法,同样的王阳明也提出了“格物致知”。都是为了让我们突破阿赖耶识的影响。这需要大毅力,大意志,大愿力方能做到。莲花处于淤泥而不染。当我们能够做到转识成智之时。那么过往的这些经历,统统都会成为我们生命深度与广度的养分,成就我们的人生。

东西方世界,我很喜欢一句老话,那就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借用西方的一些技术方法,围绕东方文化的核心,往往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大家可以关注公众号里的一些案例分析或者原创文章。里面的每一篇疗愈,都在讲述阿赖耶识里的种子怎么影响人生以及如何清理阿赖耶识里的种子从而做到转识成智,进而改善自己的人生。

佛家言“境随心转”,当阿赖耶识转换之后,那么显露的都将是我们的心,万法唯心造。一颗妄心转为真心的时候,那么外界也必然跟着转变。这无论是东方的宗教,还是西方的灵修,都是统一的。这个世界只是我们内心的投射,你的心是怎样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当你受困于阿赖耶识之时,你看到的不是外界,而是自己的投射。当你的心不在受困于阿赖耶识之时,那时的你看到的就是实相,就是当下。无我才是爱,无我才会无敌,无我才能彻万法缘。

所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最便捷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转识成智。如果每个人都做到了,都回归到自己的清静自性之中,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本自具足,那么,这个世界也将成就圆满,也将不再有缺失。

相关文章

  • 走到极致的心理学

    唐贞观初年,为探究流传于大唐佛学之分歧,因而去往天竺拜取佛经。前后历经十七年,学遍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 在唐贞观...

  • 《扫除道》听后感

    这本书听了让我耳目一新,把厕所打扫到极致的也可以把人生走到极致

  • 坚持理想

    痴傻站立在黑夜的专一, 情到极致地追求, 走到明天就是理想放飞的收获时机。

  • 冬至大如年 ,人间小团圆

    今天是12月22日,冬至。 至,极也。冬藏之气到了今天,算是到达了极致:阴寒达到极致,天气最冷;太阳走到了最南处,...

  • 那些走到极致的人,都是什么样的?

    大家好,这里是婉殇成长笔记,用有趣的话语讲述个人成长和深度思考的内容。如果觉得文章对您有所启发,可以关注我哦! 祝...

  • 为什么极致女性不适合结婚

    极致女性的极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爱情极致、生活极致、精神极致,精神极致也可以叫做心理极致。 一、极致爱情:极致...

  • 增长的本质,在于关注每个一个客户

    思想 1、敬畏客户需求 华为走到今天,就是靠着对客户需求宗教般的信仰和敬畏,坚持把对客户的诚信做到极致 。---任...

  • 《跳出头脑,融入生活》解读

    ACT理论的书。ACT就是接受承诺疗法,是一个很著名的心理学治疗方法。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走到了山顶,或者走到大楼的...

  • 2019-12-21

    早安! 心理学家曾经总结过的自律:前期是兴奋的,中期是痛苦的,后期是享受的。 当你自律到极致,你就...

  • M5教练心理学 - 生命的礼物

    一路从M1教练之道走到今天M5教练心理学,用House老师的“整合心理学”来解释,对于“心中心”的我来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到极致的心理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arfb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