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王小波他生前特立独行,完全游离于体制之外,并不算一个真正“作家”,只是业余作者,几乎默默无闻。生前世人欠他的,故后得到偿还。他受到无数人的顶礼膜拜,不论喜欢他的、支持他的,还是揶揄他的、非议他的,至少世人重新审视了他。如今,有点文学常识的,说不知道王小波这号人,会被人鄙视的。
王小波长在北京一个高知家庭,刚出生那会,父亲就被错划为“阶级异己分子”。童年时经历大跃进和大饥荒,少年时目睹了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青年又经历知青下乡…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王小波自幼嗜书成癖,不管什么书,但凡是能看得下去的,就双手捧着,仰歪在床上,看得昏天黑地。
我阅读这本书,感觉作者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一个人。我很喜欢作者的谈话风格,真的很有趣啊这个人。就像一个相声表演一样。

这本书的题材还是杂文,收录了他很多的作品。这些和他海外经历也是有关的,这本书王小波以叙事形式向我们讲述了他们那个年代,他所见所闻所亲历的生活小故事。这些普通的故事被王小波用诙谐幽默的文字书写出来,读来有时让人忍俊不禁。从中也可以看出王小波是一位幽默、睿智、浪漫、充满诗意的自由思想家,虽然在他们那个年代物质匮乏生活艰苦,但他的精神生活却是如此的丰富,对生活的态度是如此的乐观,很值得我们现在年轻的学习,不要以为有个事情就叽叽歪歪的大半天都影响别人。
我基本上是笑着读完《我的精神家园》的,王小波那充满幽默机智妙趣横生的写作手法让人忍俊不禁,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说:幽默不是一种心情,而是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作者以近乎残酷的坦诚与直率,道出了人们身在其中却从未考虑过的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道思想的盛宴。作者善于表述自己对某一事物的真情实感,谈及孔孟程朱,他并非盲目夸赞,亦非一味贬低,而认为他们的想法有让人感动的地方,但只要细细体会,其实也没有太多了不起的地方。在他眼里,孔孟程朱所创造的价值远不如法拉第,爱因斯坦,牛顿,莱布尼兹等人。
本书记录了作者王小波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生活有很多不如意的事(幽默中饱含忧伤),但作者的精神生活却如此丰富, 在时而放声大笑、时而呵呵傻笑,偶尔会心一笑中读完了这本书。

这本书大概收录五个部分,对文学作品的批判,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对文艺和电影的评价,还有关于同性恋问题的探讨,以及作者到国外留学的经历。
我最想说的就是一个个人尊严问题,这和饮食卫生都有关的。作者说个人尊严就是和社会风俗,道德有关。如果一个人的尊严不受人尊重,他就不是人的价值所在。从古到今,人都缺少个人尊严。古代的挨板子,现在的春运大潮,以及内急上不的公共厕所,这些无时无刻都与个人的尊严紧密的联系和在一起。
国家看个人,所以卫生不仅仅关于个人,还关系到整个民族的尊严。就像小吃摊一样,如果你不承认对方的尊严,对方就会不认真对待食物,也有可能会将自己的疾病传染给你。
再进来就是关于同性恋的包容问题,作者持一种包容态度来谈同性恋的问题,所以现在我们也应该谈同一种态度,来对待同样的问题。希望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给同性恋者一种保障,保护他们的正当。

贫穷是种生活方式。如果说贫穷是种生活方式,拣垃圾和挑大粪只是这种方式的契机。生活方式像一个曲折漫长的故事,或者像一座使人迷失的迷宫。很不幸的是,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的。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罗素先生说得好,人人理应平等,实际上却不是这样的,特别是人与人有知识上的差别。
艺术家为了取悦大众,放弃了艺术的格调,他还说我们国内有一些小玩意儿造出的是新词媚雅,简直是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个意思的我倒是知道,是指大众受到某些人的蛊惑和误导,一味的追求艺术格调,也不问自己是不是消受的了。
人活在世上,不但有身体,还有头脑和心胸——对此请勿从解剖学上理解。人脑是怎样的一种东西,科学还不能说清楚。心胸是怎么回事就更难说清。对我自己来说,心胸是我在生活中想要达到的最低目标。某件事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认为它不值得一做;某个人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觉得他不值得一交;某种生活有悖于我的心胸,我就会以为它不值得一过。罗素先生曾言,对人来说,不加检点的生活,确实不值得一过。我同意他的意见:不加检点的生活,属于不能接受的生活之一种。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人有了心胸,就可以用它来改变自己的生活。
一个男人,只要他视力没有大毛病,就都能欣赏女人的美。因为大家都有这种能力,所以这件事常被人用来打比方——孟夫子就喜欢用“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这个例子来说明大家可以有一致的意见。
九十年代之初,我们的老师——一位历史学家——这样展望二十一世纪:理想主义的光辉已经暗淡,人类不再抱着崇高的理想,想要摘下天上的星星,而是把注意力放到了现实问题上去,当一切都趋于平淡,人类进入了哀乐中年。我们都不是历史学家,不会用这样宏观的态度来描述世界,但这些话也触动了我们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