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几年前,严歌苓以一部《陆犯焉识》虏获了我对她的喜爱,而张艺谋据其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归来》,却不免打了几分折扣。从此,对喜爱的小说被拍成电影,便存了几分戒备心理。
这一次,严歌苓的《芳华》,被冯小刚搬上荧幕,因为喜欢这部小说,实在想看看那些书中的人物,会在电影中如何演绎他们的故事。于是,抱着几分犹疑与侥幸走进了影院。还好,冯导没有令人失望。
刘峰
刘峰是个身材不到一米七的山东汉子,在小说中被描述成一副貌不惊人的平凡模样,尤其在文工团那种俊男美女云集的地方,他更属于扎进人堆就寻不着的类型。电影中刘峰的扮演者黄轩,显然比书中那个刘峰帅气太多。
但是,无论是书中还是电影中,“活雷锋”依然是刘峰的标志:
煮烂的饺子,他吃;
地板坏了,他修;
猪跑了,他追;
……
遇到任何事情,任何困难都可以随时随地找刘峰,他从来不会拒绝帮助别人。
在书中他被众人调侃地称作“雷又锋”,在电影里他被大家嬉笑着叫作“活雷锋”。
每一个人都理所当然的享受着他的帮助,接受着他的善良。似乎,他生来就该如此:一个标杆似的人物,一个和普通人不一样的“超我”存在。
人们一边毫不客气的接受着刘峰的善良,一边却又带着那么一点难以察觉的怀疑:一个人怎么能够如此善良?
因此,当刘峰对默默爱着的林丁丁发生了“触摸事件”之后,所有人的内心世界都被颠覆,同时也似乎略带鄙夷地松了口气:一个几乎神一样存在的人,居然也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原来,刘峰你也不过如此。
严歌苓在原著小说中,对“触摸事件”后所暴露出来的人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你越看越觉得心底发凉,那么丑恶,却又那么真实。
可惜,那些大段的心理描写无法被搬上荧幕,因此相对小说,电影中对人性的揭露和缓了许多,温情了许多。
这次事件彻底改变了刘峰的命运,他被下放到连队,参加了越南战役,并且失去了右臂。
那只曾为大家做过无数件好事的右手,那只曾高高托举起何小萍的右手,那只曾紧紧拥抱过林丁丁的右手,就那样孤零零地被抛在了异国他乡,如同当初被所有人毫不留情抛弃的刘峰一般……
时光荏苒,芳华流逝。一个失去右臂的转业军人,在上世纪末那个飞速变化的年代里,如何艰难的在底层夹缝中生存?
冯小刚通过荧幕,向我们展现了那个用一只手骑着自行车的刘峰,装着廉价假肢的刘峰,向城管苦苦哀求要回自己三轮车的刘峰。这个带着满脸沧桑与操劳的刘峰,令人心疼,让人心碎。
可是,当他看到曾改变了自己一生命运,已经中年发胖的林丁丁照片时,眼里泛起的却全是温柔,在那一片温柔的目光之下,写满了深深的难以被时光磨灭的爱。
即使岁月流逝,即使你已不再美丽,可是,爱,还在心底。

何小萍
也许自己反应迟钝,在小说看到四分之一处时,才明白原来这个女孩子才是故事的主角。
在书中,她的名字叫何小曼。或许导演觉得这个名字太过诗意,于是搬上荧幕时便改作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何小萍”。
这是一个始终不被生活善待的女孩。自从跟随改嫁的母亲来到一个老干部家,从此她便成为了一个多余的存在。
她极尽所能想要讨好家里的成员,却始终被歧视,被欺负。连亲生母亲在和老干部有了自己的孩子后,也为她的存在而感到尴尬,从而厌弃。
何小萍在心里悲哀的发现“改嫁了的妈妈就不再是亲妈”,她倔强的练习,终于靠自己的努力离开了家,来到了文工团。
原以为从此就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却不料,自己始终无法摆脱被人歧视与排挤的命运。
文工团的战友对何小萍的嫌弃从一开始就出现,只不过渐渐由私下转为公开,不论男女都可以肆无忌惮地歧视她。
因此,当男舞伴不愿意和她完成托举动作,并公开指出是因为她太臭时,何小萍已经是心如死灰了。而刘峰就是这个时候走了出来,主动要求做她的舞伴。在那一刻,何小萍的心里一定已经悄悄埋下了爱的种子。
“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
何小萍正是这样一个人,也只有她能真正看懂刘峰的善良。
当“触摸事件”发生后,她是唯一一个去为刘峰送行的人。怀抱着刘峰舍弃不要,印满各种“好字”的奖品,她如获至宝,只因为这些都是刘峰留下的纪念。
自刘峰走后,何小萍心灰意冷去服装组打杂,她对这个集体的冷漠已经彻底绝望。却不料,本想以假装高烧推脱演出的她,却硬生生被推上舞台,又被识破使用了作假的温度计,被下放到连队做了护士。
造化弄人,何小萍在救出一位战士后被刻意树立成英雄,胸前挂满戴着光荣奖牌的四处做汇报,承受着万众瞩目的追捧。
强烈的命运反差终于令何小萍精神崩溃,住进了精神病院。这一切,究竟是谁的过错?
冯小刚让何小萍恢复神智的方式处理得浪漫而唯美:
看着舞台上文工团战友们的舞蹈,何小萍渐渐在音乐中苏醒,来到室外的草地上,随着音乐翩然起舞,广阔天际下,青青草坪上,一个身着病号服的年轻女子纵情地舞着,多么美的一幅画面……
纵使人潮汹涌,爱终会让人相遇。
何小萍最终还是遇到了刘峰,没有浪漫,没有激情,只在中越边境的小站上,说出了那句在口中含了十几年的话:“能抱抱我吗?”
抱一抱吧,当初正是因为拥抱了林丁丁,才改变了刘峰的命运;
抱一抱吧,当初正是舞蹈时抱了何小萍,才改变了何小萍的命运;
抱一抱吧,这个穿越时光,缺少一只手臂的拥抱,一定会更加有力量。
谢谢冯小刚,让人看到了这个漫长岁月中迟来的拥抱。

小说or电影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芳华》都是非常成功的。如果非要比个高下,那么小说还是会胜于电影。
尽管电影编剧仍然是严歌苓,但是她在小说描述中那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诙谐中略带锋芒的文风,几乎无法在电影中被展现。
那些带着几分调侃,几分尖锐来洞穿人性的话语,对读者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锦上添花。而这一切,限于电影的表现方式观众遗憾的无法获悉。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小说中刘峰与何小萍比电影中更加立体与丰满,尤其是何小萍这个人物。
书中的何小萍有许多的劣根:撒谎,倔强,不讲卫生,像狗一样把好吃的藏起来偷着吃……这些劣迹的确会让人嫌弃她,讨厌她。
然而,这所有的劣迹却全都有其根源,而且都是令人为之心疼的根源。严歌苓在小说里,细致入微的讲述了她从童年开始的成长,使她身上那些遭人唾弃的许多特征,纷纷有了真切的出处,整个人物显得真实而丰满。
相对小说,电影中的何小萍无论从容貌还是人格塑造,都太过完美了一些,这样的完美极大削弱了其被战友们歧视的可信度,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说是有一定损伤的。
电影中对刘峰结局的改编比原著温情了几分。小说中的刘峰从“触摸事件”后根本没再见过深深爱着的林丁丁,甚至当战友给他看芳华已逝的林丁丁照片时,他都选择了拒绝。
尽管林丁丁那样深刻的伤害了他,使他的命运产生如此巨大的转折,可他依然希望丁丁在自己心里永远青春,永远美丽。
这就是刘峰爱林丁丁的方式,绝望而又执着。这也是那一代人爱的方式,沉默而又深切。
小说中的刘峰得了绝症,最后几年的日子虽然在何小萍的陪伴中度过,但却遗憾的并没能相伴到老。
也许原著太过残酷,话题太过敏感,所以冯小刚在电影中采用了许多温情的手法,将小说中的棱角打磨加工,看上去圆润可爱了许多,却也同时丧失了作品本身的深刻内涵,以及对时代的喟叹与反思。
不过,在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冯小刚能够用电影的方式来缅怀那个逝去的时代,来触碰一个敏感的话题,本身已经需要莫大的勇气。
在国庆期间,面对《芳华》被迫撤档而痛哭的冯小刚,无论被评为作秀也罢,称作噱头也好,都不能影响这部电影的优秀与光芒,无法阻止影院中人们凄然而落的眼泪,更不能阻挡相互搀扶走进影院,已失去芳华的那一代老人的步履。
我深信:
即使时光流逝,总有人无法遗忘那试图被遮蔽的历史;
即使芳华老去,总有人无法忘怀你曾经美丽的容颜;
即使岁月变迁,总有人会温柔对待你被忽视的善良……

(365日更训练营 41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