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人,患了老年痴呆症。出门如果没人陪,连家都找不到。
一天,老人吃过午饭自己一个人出门了。
结果一下午都在小区门口的花坛边绕圈,怎么都到不了家。
直至儿子下班,才把老人接回来。儿子很内疚,他说:“爸爸,你离家这么近,怎么就会不认得回来的路呢?”
老人说:“我一直在回家的路上啊,那里都是花,很漂亮啊!”
儿子因为父亲的状态感到很痛苦。可是,老人却一点不觉得痛苦。而且没看见的人不会觉得痛苦,不了解病情的人就算看见了也不会觉得痛苦。
这痛苦从哪里来?
或许,答案就在《具身认知》这本书中。此书作者有两位,一位是露特·E.施瓦茨,另一位是弗里德黑尔姆·施瓦茨,他们都是擅长应用神经科学和行为经济学。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8a3c5b85c178f53c.jpg)
此书告诉我们,环绕我们的,塑造了我们。我们如果能主导它们,就能得到想要的改变。
1、是谁造就了现在的你?
不知你有没有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刚出生的婴儿,他的性情脾气会与第一个看到他的人很像。
小时候听到这个说法,觉得奇怪,这怎么可能呢?
但现在我却有些相信了。
早在出生前,从生命的第20周开始,母体中的胎儿就可以对触摸、声音等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并且已在学习认识味道并形成偏好。
事实证明,在我们生命的头4年,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对它的感知,奠定了我们认知发展的基础。
从我们来到这世上,我们就与外部世界联系到了一起,我们就是自身所处世界的一部分。我们大脑所知道的一切,思想、决策和行动,都源于我们当下和储存在记忆中的知觉,都来自外部。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c37567ca538018bc.jpg)
我们无法脱离环境来考察人类的心理,我们的思维装置并非与世隔绝、独立运作,那些在头脑中产生的情感和思想,是由身体的知觉决定的,我们的感官犹如一座桥梁,连接了环境和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思维过程。
也就是说,身体是我们通往世界的门户,我们的身体知觉是情绪、思维、行为、决定的前提,心理依赖于身体,身体与环境交互产生认知,这就是知觉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
比如,身体的姿态和面部表情会影响我们的感受和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当我们面露微笑、身姿挺拔、充满活力地行走或向上伸展双臂时,我们更容易想起正面的事件。
心理学家从实验中发现,面部表情不仅能表达感情,而且能强化或引发感情。也就是说激活面部肌肉,可以将人们置于特定情绪中,可以影响他们的判断。
所以,有意识地保持面部笑容,真的能让人开心起来。
但我们头脑中形成的世界图像并非是我们对周围事物的简单临摹,也不是各种感官刺激的总和。有许多因素,诸如个性、欲望、期望、感觉以及生活环境等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感知和理解。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987c084d925e568e.jpg)
2、掩耳盗铃,不仅仅是故事
1995年4月,一名男子抢劫了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市的一家银行。
这名男子没有戴面具,在监控录像中很容易辨认。因此,劫匪很快被逮捕。
当时,他很震惊。
他说:“我脸上涂满了果汁呀!”
他用柠檬汁擦了擦脸,坚信这样监控就看不到他的脸了。
看到这个新闻,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个劫匪的所做所为不正是与大家熟知的“掩耳盗铃”中的那个人如出一辙吗?
看到那个故事,我以为它只是一个故事。但抢劫事件让我明白,它真的不是仅仅是个故事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afdc696f2fc1d7da.jpg)
正如上面说过的,我们的感知不是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而是为了纠正和补充我们关于世界的既有观念,并控制我们的行为。
在身体和心灵的互动中,如果信息合乎我们的既有的观念,大脑就可以继续坚持它对世界的看法。与不断地重新反思相比,去感知是明显更节能的办法。
但这也如同一把双刃剑,如果大脑不去审视看似熟悉或已经感知的内容,就会发生所谓的认知偏差。
这是因为能力较差的人往往高估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却低估他人的技能和知识。也就是说,一个人越是无能,就越是高估自己,而完全无能的人甚至认识不到自己的无能,他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如同上面的那个劫匪。
这种在先前知识基础上结合感知得出不正确的判断、评价和预测,反复出现的错误倾向就是认知偏差。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a895dc966a15513e.jpg)
在认知偏差引导下,我们在购买东西时,也会被假的替代品所引诱。
比如,在星巴克前台的柜台里,里面会放一些比较贵的矿泉水,价格大约是二、三十块的样子。而星巴克咖啡,便宜的也要这个价格。
如果单独买一杯这样的咖啡,会让人感觉不划算,有些贵。但与旁边同样价格的矿泉水比起来,这杯咖啡是不是就没那么贵了呢?
这就是认知偏差中的锚定效应。
我们的感官在知觉引导下,成了想法的“修正液”和行为“助推器”。
3、找到自己,改变自己
自从我们出生,我们的知觉被周围环境所影响,有许多经验在不知不觉中被储存到了大脑当中,并不断地改变,使我们适应现实。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69bfedeeae619804.jpg)
实验发现,我们的大脑具备一种预测能力,它可与环境交互作用,并具有网络特性,因为大脑具有神经可塑性。通过一定程度的感官训练,可以帮助我们削弱外部的负面影响,也可以加强某些有益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用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1968年,罗森塔尔和助手来到了一所乡村小学,对这里的学生进行了一个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测验结束后,他把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给了校方,并叮嘱他们要保密,免得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8个月后,上了名单的那部分学生成绩普遍有所提高,而且性格更外向,更自信,求知欲也变得更强。
神奇的是,名单上的学生都是随机选的,罗森塔尔根本没有去看测试的成绩。
这便是自我影响中的暗示的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19636c796d470530.jpg)
虽然老师被要求对结果保密,但由于他们知道名单,在有意无意间,他们会对那些学生产生更多关注,更多期待,把“最有发展前途”的信念传递给了那些学生,最终这些学生果然变成了这样的人。
在这里,学生的知觉是开放的,老师的期待赋予他们全新的意义,改变就这样发生了。
那么,如何训练我们的知觉呢?
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劳伦斯·卡茨为大脑开发了类似于有氧运动的神经生物学练习。书中通过一整个章节的练习来训练感官知觉,通过结合不同的感官印象,让新事物刺激大脑,从而能让专门处理知觉的大脑区域得到针对性的训练。
比如,通过练习屏蔽视觉来加强触觉、嗅觉和听觉的训练:闭上双眼喝酒。
也可以改变你习以为常的生活日常。这不仅有助于你摆脱坏习惯,还能改善你的感知力。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感知自己,了解自己,这是自我影响的基础,也是改变的开始。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27880/f1e4453fb27ccf34.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