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我无意中进入了一个早起打卡群,大家相约每天六点起床,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运动或者副业。
大家很兴奋,纷纷说单独一个人总是坚持不了,现在一群人在一起,希望这次可以挑战自我。
开始的一个星期,早上六点,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都可以做到,但是一个星期后,人数越来越少,尤其是在一次强力降温后,人数骤然减半。
直到现在,群里只有三五人在坚持了,而翻看这几个人的朋友圈,他们坚持早起已经有一两年了。
群主看着惨淡的打卡记录,发动了一场讨论,大家说着自己的难处:
“晚上总是要熬夜加班,早上实在起不来。”
“起来早了,一整天的脑子都是混乱的,太耽误事情了。”
“定了闹钟,醒来后又觉得没必要这么早,于是又睡了。”
听着种种借口,似乎很充足,根本不能反驳:早起会让一天不舒服,你总不能强制大家早起吧?
那岂不是适得其反了?
但有的人,就是可以坚持早起,问他们,他们也会觉得这并没有什么难度,到了时间就会醒来。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会这么大呢?周岭所写的《认知觉醒》这本书可以告诉你答案。
就看上面这个行动力坚持的问题,《认知觉醒》中这样说:
![](https://img.haomeiwen.com/i4800433/48ad9e26b6b9ea2e.jpg)
1、用感知力代替思考力,寻找人生目标
不管是谁,在朋友圈呼吁建立一个早起打卡群,几乎都会一呼百应,也就是大多数都知道,早起,确实是一件好事,因为很多厉害的人都是通过早起,拉长一天的时间,让自己做更多的事情。
但是大部分人的努力,仅仅限于进群,进去后便会把这件事抛掷脑后。
为什么不能很好的坚持呢?
因为很多人的目标感不强。《认知觉醒》中说:“目标是存放我们热情和精力的地方。”
只有目标清晰,才能够让我们的行动更自律。
那怎么清晰自己的目标呢?面对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是用想的,也就是把它和思考力联系在一起。觉得这个问题需要好好思考。
其实,有感知力代替思考力,更能找到正确且长远的人生目标。打个比方,你思考下目标一般都会具有功利性,如赚很多钱,升职,买到学区房等等。
并不是说这些事情不足以成为目标,而是它们不能成为长期的目标。
用感知力来寻找目标就要靠谱很多了,也就是凭感觉。怎么做呢?
《认知觉醒》一书中给出了这几种方法:
最触动你的点:关注自己的内心,会有什么最触动你,那便是你潜意识里渴望的东西。
总是跳出来的念头:动不动就会跑到自己脑海里的念头,那必然是自己所热爱的了。
身体的自觉反应:当你在做某个工作的时候,身体总是不舒服,那说明你并不喜欢这个工作。
凭这三点感觉,我们基本便可以判断出自己所真正热爱的事物了,人生目标也就清晰可见了。
2、支撑你行动的,是清晰力
但是对于一部分人来说,有了目标,还是没有办法自律,让自己的行动坚持下去。这是因为很多人的目标是模糊的。
比如你的目标是升职,然后在工作中认真了两天后,便又松懈了,毕竟松懈、懒惰才是人的本能。
这也是因为目标太模糊的原因,升职,升到什么程度,怎么升,你并不清楚。
所以,想要保持自律,便要让目标清晰,也就是要具有清晰力。
《认知觉醒》中说:“清晰力,就是把目标细化、具体化的能力。”
只有把自己的目标细致化,我们才能更好的行动。比如减肥这件事,你决定半年内减掉三十斤,可却没有细致到每个月,每个星期,甚至每一天,那么一开始可能会用力过度,几天后则回复原态。
好的办法便是把大的目标分成小的目标,且有可以执行的方法。如果会忘记,可以写下来,这样,目标就会十分清晰且具体了。
3、换个角度,让掌控更自主
我们之所以会被懒惰打败,还有一个原因便是我们在执行目标的时候,会出现很多的困难,也会感受到压力,如《认知觉醒》中所说:“困难和压力总能把人的情绪和注意力抓得死死的,让你很难看到其他角度。”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利用心理学中的“动机转移”,就是在做一件事的时候,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获得幸福感。
《认知觉醒》一书中这样解释:
“通过一件事获得另外一种乐趣,顺便把这件事给做了。”
比如你在整理资料的时候,可以换个角度,去挑战自己的速度;在做家务的时候,可以当作是在减肥。
当我们懂得了多个角度去看问题,坏情绪也会慢慢消失,掌控感也会更加强烈。
一个人之所以会焦虑、会让自己的日子浑浑噩噩,和上面的认知没有改变是有一定关系的。
不得不说,《认知觉醒》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启发很大,就如公众号“一稼”的创始人一稼说
“我很欣赏周岭的清醒、原则感和沉下心来做事的认真态度。在现实生活中,这些品质愈发难能可贵了。书如其人,诚意推荐《认知觉醒》这本书给所有想要突破自我的朋友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