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NLP(神经语言程序学)中,有这样一种被实践证明有效的理论:眼球转动的方向,与大脑思考的过程有对应关系。具体而言,眼球向上,大脑进入“视觉图像”处理状态;眼球居中,大脑进入“听觉声音”处理状态;眼球向下,则大脑进入“感觉、身体触觉、情绪、内言(即和内在的自己对话)”处理状态。眼球运动不仅可以按照上中下方位进行解读,还可以结合左右进一步解读。若按照“右利手”(生活中习惯使用右手)者的眼球运动标准,可以这样解读:眼球运动至左上方,为“回忆画面”,可以进入到再现曾经留意过的场景;眼球运动至右上方,则为“构造画面”,会主动或情不自禁地进行画面改造或创造;眼球运动至中间偏左,则是回忆曾经出现的声音;眼球运动至中间偏右,则是进入努力捕捉收听声音的状态;眼球运动至左下方,则是进入“自我确认”的状态;眼球运动至右下方,则是启动了对“感觉”的体验。
这段论述我觉得有趣。而项老师谈及在教学中的应用,让人的思维开阔。这里面设计的一些专业知识,或许没有深入的学习难以掌握和应用,但是一些直接指令性的技巧,可以直接运用。比如项老师说: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根据目标指向,借助眼动理论,精确教学用语。教师在进行情境体验设计时,不妨对引导语稍作推敲,在“体验”“想象”的指令发出前,增加一个帮助学生实现“如何体验想象”的暗示,比如“请大家抬起头”“请大家眼球朝上,想象一下……”“请大家闭上眼睛”“请大家低下头”……这些小改变能更科学的给学生的学习提供途径指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