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群里听了小尘老师的分享,结合我自己的体会,总结出关于写作者的4个阅读建议和一个日更窍门。
只要想持续写作,那么阅读就是逃不开的功课。
因为只有持续地输入才能保证持续地输出。多少人都是因为不断输出一段时间后感觉被掏空了,才又反过来开始阅读,因此写作必须阅读已经成为一个铁律,毋庸置疑。
当然输入的方式不止一种,但阅读是最重要的一种。
关于阅读的4种建议:
第一,固定时间阅读
想要培养阅读习惯,选择固定时间阅读是个好方法,比如睡前半小时,醒后半小时。坚持一段时间,阅读就会像刷牙、洗脸一样成为你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不必再刻意要求。
个人建议:
固定时间阅读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习惯,一旦具备了阅读的习惯,一天不看就觉得缺点儿什么似的,此时,也就不必再纠结固定时间的事儿了。
第二,碎片时间阅读
很多宝妈和主妇都没有整块儿的时间阅读,更别说固定时间了。此时合理利用碎片时间就是不得不选择的方法。碎片时间阅读当然没有集中阅读效果好,但又比完全不读好很多。
个人建议:
碎片时间阅读指的是时间碎片,而不是内容碎片。在培养阅读习惯的最初,阅读书籍还是要比阅读碎片化内容好。等到个人的知识体系建立之后,碎片化阅读一样可以使人受益。
第三,通过听书实现阅读
对于个人时间有限的人来说,听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尤其是在做家务,或者上班上学的路上,此时眼睛和手可能被占用,脑子却闲着,可以通过听书来充分利用时间。
另外,听书也是碎片时间阅读时一种不错的方式。
关于平台,除了一些专门讲书的APP,比如:樊登,喜马拉雅,10点读书等,很多平台还开启了可以收听文章的功能,比如今日头条,或者简书等等。
个人建议:
听书如果不做笔记,容易造成虚假的成就感。
一天下来,听了三本书,感觉收获真大呀!可是过了三天再回想,连听的什么书都忘了,更别说内容了,简直等于没听。
因此,听书之后一定要记下最主要的收获,哪怕三两句也好。如果不方便写,也可以通过语音转文字的方式来完成。你可以用讯飞语记APP,或者用输入法直接转写、保存。
有人对听书有质疑,认为那是别人经过再创造而产生的内容,没价值。对于这一点我的想法是:
1、听总比不听强,哪怕是别人经过加工的,也一样可以有启发、有收获。如果因此就放弃这个渠道,也就等于放弃了一个输入的方式和机会。
2、别把听书作为主要的输入方式。对于感觉特别好的书,可以自己找书去读,这样就避免了全部是二手知识的弱点。而且读过之后,还可以把自己的收获与听书者的对比,这样反而增加了一个学习和鉴别的机会,不是更有趣吗?
第四,组团读书
现在关于共读的社群和小组非常多,免费的、付费的都有。
如果想要得到更多的辅导,可以参加付费阅读,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如果只是需要陪伴式阅读,则可以参加免费阅读小组,因为共同陪伴有阅读的氛围,可以让你更好地坚持下去,而且能够与人交流读书的想法,也能增加阅读的乐趣。
个人建议:
我参加过一些阅读小组。通常为了效果,社群都会要求大家打卡。很多人打卡特别积极,但打卡内容却只是把书中的目录抄了一遍,或者把提纲又写了一遍。
我认为这样虽然省事,但是不如你自己的总结来得印象深刻。打卡的目的是记住内容和加深理解,别为了打卡而打卡。
关于日更的一个窍门
注意自行把握节奏
日更的必要性,我已经在自己之前的文章中说过了,这里不再赘述。目前,我正在参加简书的日更挑战,已经完成了151天,今天是第152天。
在最近这段时间里,由于春节以及疫情的影响,感觉有些松懈,所以我进行了调整,把日更的要求降低了,不再每天必须完成1000字以上。
我这样的做法在小尘老师的分享中也得到了印证:
日更就是要培养我们的书写习惯和笔下的功夫。在疲惫或者状态不好时,完全可以随时调整计划,并不需要每天完成长篇大论,以此来保存实力,更有利于长远地坚持下去。
但即便如此,也一定要在一个周期内完成高质量的文章。比如每三天,每一周或者每10天出一篇深度文,而不是因为简书的日更门槛只是每天100字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比如,即使在特殊时期,我通常也会要求自己一周至少出一篇书评。
总之,就是不要为了日更而日更,除了平台的要求,还要根据自己的状况和水平,为自己制定规则,并根据心态,身体状况,工作节奏等加以调整,日更雷打不动,但要求可以是人定的,随时可变,这样才能更快地成长。
最后,感谢【牛人堂】持续邀请写作大咖为我们分享关于阅读和写作的经验。
其实,这些分享听得多了,总结起来无非就一句话:想要写作有提高,就要持续地阅读,并坚持练笔。但其实深究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方法。所以我们在收听之后,除了把老师的方法记下来,还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取长补短,形成一套自己的方法,这才是不断听分享的真正意义所在。
无论是读书方法,还是写作方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自己的,而为了找到这个“最适合”,我们既要向别人取经,也要自己实践和不断修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