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
巧遇一希姐(求己室闲话,11月20日)

巧遇一希姐(求己室闲话,11月20日)

作者: 幼兰_4a64 | 来源:发表于2017-11-20 23:50 被阅读0次

    那一日,我和阿姊去嘉善看望老亲,不曾想却遇到了四十多年未见面的老邻居一希姐。一希姐是我们曾经在芦墟轿子湾居住时的隔壁邻舍--袁家好婆的曾孙女,作为袁黄的后裔,吴江电视台曾为她做过专访。

    一希姐的祖先--袁黄(1533-1606),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袁了凡是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了凡四训》融会禅学与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行一时。 

    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证,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明初,发生“靖难之役”,燕王朱棣夺取皇位,袁家因与反对燕王的人有所交往而受到牵连被抄家。袁了凡的先祖幸免于难后开始四处奔走逃亡,最终定居于吴江芦墟。

    一希姐不愧为先哲的后人,她秉承了先祖的聪明才智,心灵手巧,剪纸艺术独树一帜,其图案造型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多次在国内外的剪纸比赛中获奖。

    如今一希姐的办公室里,四周墙壁都摆满了她的优秀剪纸作品。

    她的剪纸作品既继承了剪纸艺术的优秀传统又不乏创新,真可谓贴近生活,与时俱进。

    巧遇一希姐(求己室闲话,11月20日)

    作品“普及防空知识”中有机的融入了嘉善的"城标"和县花--杜鹃花,其布局十分巧妙。

    为了进一步丰富剪纸艺术,去年,一希姐又跟老年大学的老师学写篆体,并通过向周围的书法爱好人士学习讨教以提高自己的书法。功夫不负有心人,不到一年时间,她的篆书便突飞猛进。你看她写的篆书: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优美。

    巧遇一希姐(求己室闲话,11月20日)

    对此一希姐却谦虚地说:你看我写的字很稚嫩,还处于初学阶段。目前篆体也有一段日子不写了,手很生,你看后多提宝贵意见。

    在我露出羡慕的神情表示十分钦佩时,她却淡淡的说:我学篆体字比较顺手,或许得益于平时动手或剪纸或做手工吧。

    一希姐的剪纸不囿于传统,她通过对生活的仔细观察,能够推陈出新,使作品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你看她通过对“三潭印月”原作的理解,在自己的剪纸作品上融入了更多的中国元素。作品的对角巧妙地用篆体字加于点缀,更好地烘托出中国特色文化,把西湖胜景--“三潭印月”通过剪纸艺术的形式达到了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

    巧遇一希姐(求己室闲话,11月20日)

    该作品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代表作由嘉善泗洲中学赠送给加拿大某教育机构。

    今年暑假,几个外国友人又专程到嘉善来向一希姐学剪纸。

    一希姐说:小时候跟着太太(曾祖母)和娘娘(祖母)她们“做夜作”(开夜功),拿着“傍皮鱼”剪刀瞎学瞎剪。那时不懂什么叫剪纸,只是感到好玩而已,不料想现在越做越开心。近年学校增加了一门新课--劳技课,校长就让我兼教这一门课,我也就边学边教了。

    听一希姐说,袁家好婆心灵手巧,聪明能干,不光针线活做的漂亮,绘花刺绣也是十分拿手。阿姊十来岁时,总到隔壁袁家好婆那里白相(玩),顺便也学习一些基本的女红,说起此事,至今她还是津津乐道。

    一希姐动情地说到,在困难时期,袁家好婆下午切鞋底或做小囝虎头鞋、虎头帽等,晚上油灯下仍旧做针线活,这样日夜不停劳作,以贴补家用。

    昨天一希姐发来一张剪纸图片。

    巧遇一希姐(求己室闲话,11月20日)

    这是今年重阳节期间她去侄孙的幼儿园搞活动时的剪纸,当时她让大班的小朋友把一个个爱心贴在“爷爷奶奶”的图案上面,以表达孩子对爷爷奶奶的爱。

    看来小娃娃学点剪纸也不错喔。

    巧遇一希姐(求己室闲话,11月20日)

    这幅“喜上眉梢”是一希姐较为满意的作品,它由一副扇面构成。放大了,你能看到上面有密密麻麻的针孔。那是用蜡光纸剪刻而成的,通过用针在蜡光纸上扎空绘成祥云图案。她说,这作品若现在来做,可能就不行了,因当时年纪轻眼睛好,做起来不费事。

    今日她又发来一张“年年有余”,以祝福我们每一位。

    巧遇一希姐(求己室闲话,11月20日)

    四十年多前的我们作好邻居,有缘;四十年多后的今天,让我们巧遇,还是有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巧遇一希姐(求己室闲话,11月20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bb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