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第一原理:精力之于效率。
就同一人不同时间来比较:体力越充足,精力越充沛,体验越高效,时间越慢,思维越快,接受力越强,应变力越强,行为更高效。
-为什么运动员往往比较聪明?
-为什么成功人士比较喜欢健身?
-为什么喜欢运动的孩子成绩学习比较高效?
行为第二原理:认知之于价值。
工作价值不是由工作时间来决定的,而是由认知来决定的。有人一个月拿几千块,有人一个月拿几百万。普通人1小时与比尔盖茨1小时是不能相比的,这就是认知的差别。
-提高认知,而不是一味提高工作时间
-努力进步,往往比努力工作更重要。
-傅盛说过:所谓成长就是认知升级。
行为第三原理:体验之于认知
认知的力量,真正来自于体验,现场体验,亲身体会。体验是所有知情意行的基础,是所有生活激情与兴趣的发源地。真实的生产生活是所有认知的基础。
我们平时的学习,一般都是模拟现场与角色,或心理暗示与假设,是因为我们有这种现实的经验。
还记得三句话吗: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实事求是。
能理解生活、懂生活的人一般智力都比较高。
-多感官认知大于单感官认知。
-现场亲身>现实模拟>心理暗示。
-多体验>少体验。
-环境对于成长的作用,从这方面看有多么重要。
行为第四原理:选择之于行动。
也就是:"重要性思维"大于"目标性思维"。并不是选择行动不重要,如果没有行动,选择将失去意义。然而从经验来看,选择仍然大于行动,因为我们的目标并不是简单的平凡地活着。
重要性思维,思考什么更重要,往往站在更长远、更全局的角度,来进行资源组织并分配。思考是面思维、体思维。
目标性思维,思考如何完成目标,往往站在更短期、更局部的角度,理解并完成目标。思考是点思维、线思维。
避免成为空想家,只想不做。避免成为蛮干者,只做不想。
准确的说:选择+行动 > 行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