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干年前,曾有过这样的调查,最受尊敬的行业。
排名第一的,理所应当,是科学家。
科学,是极其严谨的,讲究的是可证伪性。
往往排名倒数第一或者倒数第二的,就是股评家。
1、高抛低吸
股评家们不受欢迎,这并不难理解;因为市场中绝大多数的投资者,都喜欢短线频繁交易,短平快,赚快钱。
这也就造成了,股评家们,热衷于预测第二天的市场走势。
哪里有需求,哪里有就市场。
打脸是一种必然,就算可以预测出第二周,第二月的走势,那也不是人干的活。
所以,股评家们自然满嘴跑火车,不靠谱。
可毕竟谁也不傻,股评家们再也进化中,不知在何时起,股评家们开始流行“高抛低吸”这一词汇。
这一词,简直成为了神学,开了外挂,所向披靡!
例如,股评家们会说:“某某股票,高抛低吸。”
如此,他们永远都不会错。
因为如果你没有买入,股票涨了,那是因为你没有低吸.......
如果你买入,股票跌了,那是因为你没有高抛......
所以,高抛低吸,永远是不败的......
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
2、高与低
高抛低吸的背后含义是,没有高抛低吸。
什么是高?
什么是低?
全球的投资者都想做到高抛低吸,问题是,没有任何人做到;因为这就不是人干的活。
并且,高抛低吸,也分层次。
我们拿伊利股份举例,因为这只股票我做的顺手了,在网络中公布的也最多,不是什么秘密了。
15年股灾后,16年1月份,伊利18.5倍估值,最低10.6元左右。
同年3月,伊利股份依旧是19倍估值,股价12元左右。
如果投资者没有在10,6元左右买入,岂不是错过了低吸,12元就不该买入?
2018年1月份,伊利股份涨到了34元。
2012年10月,伊利19倍估值,对应股价约3.5元左右。
2017年5月,伊利股份19倍估值,对应股价约17元左右。
如果单看股价,是否错过了3.5元,就不是低吸?
高抛同样如此:
2013年3月,伊利股份30倍估值,均价6元左右。
2015年6月,伊利股份30倍估值,均价15元左右。
2015年6月,伊利股份30倍估值,均价30元左右。
请问,在哪里高抛?
同样的30倍估值,越抛,股价越高。
3、本质
高抛低吸,是个天大的笑话。
如果非要高抛低吸,要定义长期,3000点下方,吸满。
至于高抛,再议。
只能根据指数或者个股的疯或者满而进行操作,如果指数或个股上涨太疯,业绩与估值跟不上股价的波动,参考07年、15年......
疯牛与慢牛的区别就在于,快与慢。
而当下,有估值撑着,机会远远大于风险。
没有人可以做到买入就涨,但可以做到慢慢变富,在于投资者是否心甘情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