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里没有咱村的泥

作者: 侯永生 | 来源:发表于2021-09-18 16:13 被阅读0次

    距米脂县城东二十公里有一个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称为高西沟村。近年来,这个小山村名气越来越大。为啥?主要是他们那种改天换地,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精气神感动了人们。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该村党支部就带领全体村民,多年如一日地治理小流域。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陕北小江南,村民们也因发展特色种植逐步富裕起来。在这个小山村,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看到了他们在追求幸福路上的大气魄。今天,高西沟人可以自豪地说:黄河里没有咱村的泥!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类似高西沟村这样用自己的双手种出幸福树,改变恶劣自然环境的事例还有不少。福建省的东山岛,历史上一直是不毛之地,除了黄沙,看不到树。海风一起,滚滚的黄沙遮天蔽日,岛上的百姓苦不堪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位河南籍的男人谷文昌从部队转业到东山岛,后来当了县委书记。谷文昌上任后,决心改变东山岛恶劣的自然环境,他要在岛上种树。经过多次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适合在岛上种植的树木。到了1972年,东山岛的林木覆盖率就达百分之八十多,实现了老书记“沙荒变良田,一熟变三熟”的梦想。

    山西的右玉县,地处晋蒙两地交界,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融汇地,也是黄沙肆虐,风吹人倒的魔幻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右玉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们,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久久为功的精神,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硬是把昔日的“塞北荒漠”变成了“塞上江南”,森林覆盖率由0.3%提高到56%。

    河北承德的塞罕坝,从一棵树变成百万林,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受到联合国的赞扬,被誉为“地球卫士”。塞罕坝的事迹早已妇孺皆知,不再赘述。还有石家庄平山县的南滚龙沟,也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老村书记李全寿的带领下,常年坚持整修梯田,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绿色满山,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个典型。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真是举不胜举。近年来,陕西、山西等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有人说是因为三峡大坝的蓄水导致水汽蒸发,也从而导致那些地区雨量增多,植被增加。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西部各省长年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结果。如果沿黄的村子都能自豪地喊出“黄河里没有咱村的泥”!黄河就真正变清了。黄河清,圣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子就到来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河里没有咱村的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bhyg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