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书有种感觉,一些畅销书读完一本即可,不必再买同一个作者的同系列的其他书,因为会发现思想雷同,并无新颖之意。
比如我读古典的《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觉得很有意思,就又买了《拆掉思维的墙》,后悔了;
我读了孙瑞雪的《捕捉孩子的敏感期》后,觉得脑洞打开,就又看了《完整的成长》《爱和自由》,just so so.
又如,我寒假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几天又读《被拒绝的勇气》,觉得乏善可陈。
这种情况是否可以验证一个高产作家短时间内出太多书,就可能难以保证书的质量了?如同稀释了的牛奶,怎么喝都比不上第一杯的鲜美。作家需要不断地去经历丰富多彩的生活,与烟火气死磕,读万卷书之余,行万里路,思想和灵感才会更新。
那我今天读完的《被拒绝的勇气》是不是就毫无亮点呢?当然也不是,读过的每一页书,都算数。且来写写这本书我读出了哪些共鸣吧——
1、时常展示幸福
要时常向外展现你的幸福,如开心,礼貌,热情,宽容等等。
如鸟儿歌唱一般自然而然的向外展露,能使他人幸福的才是真正的幸福。
若是你感到自己现在很幸福,或者说发现自己是幸福的,然后把它展现出来,那么随着你的这种变化,周围的人也一定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幸福。
2、幸福是自然的
三木清她说幸福是人格,人如果可以像脱去外套那样,任何时候都可以毫不在乎地扔掉幸福,那他就是最幸福的人。……因为他的幸福就如同他的生命一般,与其融为一体。
拥有健康的胃的人,感觉不到胃的存在,若是如此那么我们就幸福进行思考,或许已经是不幸的前兆了。
躺在医院的病床上,使我领悟到除了自己本身,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金钱,名誉以及工作等,与真正的幸福完全无关。
歌德写过这样一首诗,各种生活皆可以过,只要没有失去自我,只要自我还在,失去任何东西都不可惜。
4、等你……就不管你了
父母也一样总是对着读书的孩子说你干啥都行,可就是要等你自己以后赚钱了哦,明明孩子现在还在读书没法工作却被那样说,真是不讲道理,做父母的也是,明明知道孩子无法工作却揭人短。
5、成为大人的三个条件:
第一,你能够对非得自己决定不可的事情做决定。也就是说,自己的课题要自己负责。
第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价值。别人的评价不等于自己的价值。要有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尽管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第三,丢弃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即能思考自己可以为他人做些什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