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分析一下旅游扎堆的原因
1.心理
总会觉得假期窝在家里特别无聊,尤其是平常天天上班回家两点一线。偶尔再看到谁谁朋友圈一片碧海蓝天,想浪的心理就会出现。中国人总体性格较为保守,出去玩也喜欢看评价听推荐,爱去热门景点。虽然人多,但是景区质量有保证。所以很有可能会出现扎堆情况。
2.假期
中国人在外媒平台上被称为最勤劳的民族。工作勤奋,人数还多。因此被称为廉价劳动力输送大国。在我这个普通二三线城市,双休都很难保证。因此外出旅游的机会都集中在了小假期,长到黄金周,小到清明节。时间的高度集中导致一定会有旅行热潮。我也被安排出去爬山和朋友一起,一来没时间聚在一起,二来聚餐太过乏味,工作中的聚已经够够的了。出去虽然十有八九是去看人头去了,但是还是不想闷在家。错峰出行又不现实,毕竟是工作党。因此只能如此选择。
3.经济以及人口
这也是最现实的问题。随着有钱的人越来越多,我们有享受生活的权利。有数据显示,到了中国的传统假期,连国外的景点都有不少中国人的身影。我们人口多,我们还有钱。所以巴黎铁塔,罗浮宫,伦敦大笨钟,自由女神像,夏威夷……只要耳熟能详的,有脚趾头想也肯定一堆人。我们扎堆,外国人几乎也一样。
写到这,我想起来自己的旅行经历。我自认为我不是一个爱扎堆,喜欢热闹的人。但是回想我的经历,也是热门景点为主。开发的景点不仅方便快捷,而且能够有各种攻略供参考,其实大大降低了人身地不熟游客的风险。
而且有一种心理叫做,来到这了不去看看某某某就太可惜了。以前是宣传词,现在根深蒂固在华人(也许只是我)的心里。现在还很可惜去南京没有去中山陵,其实也不见得多么好,只是遗憾。
我感觉旅行其实是一门学问,还是要做功课的。看到了古树感叹真老,看到西湖感叹水真绿。溜达一圈就赚了朋友圈的九宫格和一圈赞,还有累得发直的腿,挺浪费的。
长这么大其实旅行的地方也不少,其实我印象最深还是一次的是那次独自去的草原。我记得当时是我和宿舍关系最紧张的时候。那片草原确切来说草都没长多高,五月份的天气草原有太阳的地方还好,没有太阳照真的是很冷。独自一人打车走到草原旁边的农家乐,住到了一间小房间,我记得水管里的水都是黄色的,要用水需要去水房里接一盆房东过滤好的水。当时心里想自己真是傻缺,不知道自己想干嘛。
那两天我什么也没干,上午就出去村里溜达,看隧道会不会通车,下午就坐在草原里的小坡地是看着矮种马吃草,眼睛警惕地看着我,我走哪它就反方向移动。才发现草原的天空竟然变化这么快,没有太阳的照射是多么冷。晚上出来想看月亮,特别亮,还很低的样子。坐在房间里要盖上三床被子才勉强不冷。
那两天我穿着长长的裙子,大大的帽子,在草原上走了两天,感觉整个人真的改变了一点。后来,年纪轻轻哪有什么真正的烦恼。直到现在我想起那时的自己,也觉得那是我最接近流浪的日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