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年9月25日 癸卯年 八月十一 星期五
备注:Day677
阅读时长:35分钟
书名:《汉兴---从吕后到汉文帝》之《韩信之死》
作者:李开元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
名言佳句:“陛下不善于将兵,而善于将将,这就是臣下之所以被陛下擒获的原因。况且,陛下的资质是上天所授,而非人力所能及也。”---韩信。这句话延伸成了汉语成语“韩信将兵,多多益善”。
“盗跖的狗冲着尧帝吼叫,并非尧帝不仁不义,只因尧帝不是自己的主人。那个时候,在下是韩信的臣下,只知道为齐王尽忠,而不知道为陛下谋事。”---蒯通
内容:高帝十年底,陈豨举兵叛乱,刘邦亲自领兵前往征讨,史书上说,韩信“称病不从”,就是自称有病,没有随同前往。
高帝六年十二月,陈平设置圈套,刘邦在诈称巡游云梦的途中,在陈县将前来谒见的韩信逮捕,槛车带回长安,以擅自发兵的罪名,褫夺了他的楚王位,又赦免改封为淮阴侯。从此以后,韩信一直居住在长安城内的淮阴侯邸,未曾离开过长安城半步,出行有限制,行动受监视,相当于被就地看管。
韩信知道刘邦放心不下自己。一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军事才能,二是放心不下自己的军功业绩。
彭城之战,刘邦不用韩信,亲自指挥五十六万诸侯各国联军,一举攻占了楚国首都彭城,结果被项羽统领三万楚军击溃,惨败而归。其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刘邦缺乏指挥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当时,这种超凡出众的能力,唯韩信有。
刘邦在韩信的军事能力面前,始终不自信,难自安。
垓下之战,刘邦不得不将指挥权交给韩信,让韩信指挥六十万联军,一举击败项羽。也正是因为此,刘邦夺得天下,做了皇帝以后,韩信的这种本领,自然被警惕,被猜忌,被提防,被管控。
“羞于樊哙为伍”这句成语,据说是韩信曾去过樊哙的府邸,樊哙受宠若惊,诚惶诚恐。迎接时碎步小跑前往,交谈时言必称臣。送别韩信时,樊哙跪拜施礼道:“大王肯幸臣下陋舍,实乃臣下之荣幸。”
樊哙是跟随刘邦上芒砀山的革命元老,又是刘邦的连襟,吕后妹妹吕媭(xū)的夫君。在将相大臣中,与刘邦关系最为亲密。樊哙在鸿门宴更有救驾的功绩,汉初开国功臣正式排位名列第五,可谓亲尊权贵。
对于樊哙这样久经沙场,马上打天下的汉军将领来说,韩信宛若军神,他那耀眼的光辉,即使是在被猜忌看管中,依然熠熠炫目。这种炫目的光亮,既光彩照人,也闪烁刺人。刘邦就是曾经被刺痛的人。对于皇后吕雉来说,韩信无异于插入眼中的刺,必须拔出方才能够安心。
启示:韩信的威名至今仍不绝于耳,想来他被吕后设计陷害被杀前说后悔不用蒯通的计划是真的对自己停留在舒适区的嘲讽。
蒯通是活跃于秦末汉初的辩客游士,江湖上传奇的英雄人物。秦末之乱时,他曾经为赵王武臣出谋划策,说动秦之范阳令徐公归顺,和平收复三十余座城池。楚汉相争中,他来到韩信身边,劝韩信接受项羽三分天下的建议,以左右战局的主动,避祸自保。
人生没有如果,虽然谁也不知道当蒯通把计策置于韩信面前时他内心的波澜;谁也不知道当韩信知道自己有实力有机会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时的心情。但错过了就是再也没有机会。
有时候路越是看不清越是要坚定走下去,要不怎么会有吃一堑长一智这个成语呢?每一个人的终点都是一样的,不放弃任何机会去打开自己的视野、不放过换个环境就能开始新征途的选择、更不能任自己在泥淖里挣扎而不自救。
韩信把未来的希望寄托情义而非人性,这才是他筹谋失据的根本原因之一。
罗翔老师说,“永远不要在自己所看重的事情上投入不切实际的期待,附加不着边际的价值。因为人和事的有限性,根本无法承受我们对无限希望的期待,否则人迟早会失望。人只能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情。你要接受这个事实,并且以乐观的心去应对这一切。”
本文释义:
盗跖[dào zhí ],相传为古时民众起义的领袖。名跖,一作跖,"盗"是当时统治者对他的贬称。 盗贼或盗魁的代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