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从余老师《爱莲说》中探寻名作细读(或名作重读)的教学路径。
对《爱莲说》的喜欢,让我想参与本次讨论;读了余映潮老师的教学实录,不敢说探寻名作教学路径,只想把自己的一些感受记录下来,与各位老师分享。
一、朗读切入巧妙,自然朴实实用。
余老师的朗读指导部分,令我印象深刻的有两点:
1.从读到吟。余老师从“语速”、“语气”、“语调”三个方面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地引导学生重视“重读”,学会“吟读”,读出“韵味”。学生在逐步向好的朗读过程中,已不自觉地建构起“以朗读视角再品文字之美”的新意识。朗读一般出口成章,老师先听学生朗读,就会对这个班级学生平时的朗读氛围、朗读习惯略知一二,顺势引导,也是顺势磨合。朗读看似在教学生,也在给老师时间了解学生、亲近学生。因为文字本身就美,共享其美,美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再一个,余老师将“语速”、“语气”、“语调”这些专业词的概念与指导朗读巧妙地融为一体,达到学生读出文字韵味、读出文字之美的目的,看似简单易行、水到渠成的背后,是余老师几十年教学经验和丰厚的文字功底、博学的文化底蕴与自我和文字的融合。这就像李白写诗、华佗医病一样,老师想要会教书,也得先躬行。
2.由泛到精。余老师讲两个“予”字,一个“停顿”,一个“予谓”管“菊、牡丹、莲”三个宾语,须连读,余老师称其为“细微的地方”,并指导学生在第二个“予”字后面添加“冒号”。我有两点感悟。一是谓动管名,主宾辨分。“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谓语动词恰好是“谓”,虽翻译成“说”,但仍加深了学生对谓语动词的概念和所处位置的理解。以添加“冒号”的方式,三个名词宾语形成排比,更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会朗读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断句,这是直到高考都在考查的能力。不仅如此,对改错中“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等错误辨析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帮助。这就是妙在承前启后,妙在潜移默化,妙在一以贯之的余老师吧。二是同字异学,印象加深。不仅两个“予”字,在莲的“品格之美”教学中,余老师还抓住五个“不”字,这样的“同字异处”、“同字异读”、“同字异学”,又仿佛是在教学生“异处同化”、“同字同品”、“同字归结”。使老师抓住几个点连成一条线,使学生找到一个方法品读文字、加深印象。而且,抓住相同字句、同类字句、相近字句等,来教学,在较长的课文学习中也提纲挈领,十分受用。
二、“之”的特别用法,熟词中涵常识。
余老师讲“菊之爱”、“莲之爱”、“牡丹之爱”中的“之”,将动词对象提前以表示强调,突出“爱”的内容。说《陋室铭》中“何陋之有”的“之”也是这个用法,“有什么简陋呢”,意思是没什么简陋的。这样一讲,宾语前置的概念,学生理解了;宾语前置的应用,学生学会了;又引申了宾语前置在表情达意时的强调作用,学生也深浸其中。“之”的特别用法,也是“之”的特别魅力。接着,余老师讲“何难之有”,板书“唯利是图”,讲“本来‘图利’”,强调一下,就是“唯利是图”。又说“唯才是举”也是用了“将动词对象提前”的手法。不仅学宾语前置,还列举这些“熟词”,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奥秘”,这是文字的魅力,也是余老师课堂的魅力吧。
三、老师书读百遍,学生其义自见。
万变不离其宗,真理还在书中;博学资料深解,自然而然浅出;朴实实用大用,浮华技巧表面;老师书读百遍,学生其义自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