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被人称作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的园丁”、为教育事业献身的蜡烛。的确,教育事业是神圣的事业,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职责。随着教师整体地位和待遇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也成了令人羡慕的职业。然而乡村教育呢?可以说是严重倒退,触目惊心,乱象丛生。
一﹑上级文件和学校的制度有些只是一纸空文,根本落实不到位
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国家出台了多种举措,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了成套的规章制度。诸如考勤制度﹑绩效工资制度﹑校长负责制和教师聘任制。这些制度虽好,实施起来却很困难。没有刚性的约束力,制度挂在墙上,口号喊在嘴上,很难落实到到位。制度往往成为一纸空文。就笔者了解的一所中心学校而言,政府投资多,学校条件好,福利待遇高,交通优越。教师绝大部分都在城里买了房,都是走读式教师。上班在乡镇,下班回城里,交通便利。所以,有点背景有点关系的教师,都拼命朝这所学校挤。挤进来,就出不去。有的历史问题,原来有些是当兵转业或顶父母职,还有的初中毕业,代课民办教师转正过来,是有的从小学调到中学,很难胜任,偏偏这样的教师,不是“老油条”辣手,就是关系复杂。学校领导基本上3-4年一届,欲管不可,欲辞不能,成为一块割不掉的腐肉。年年说教师超编,年年调进新老师,为什么?原来,学校只要戴顶官帽的教师,都可以不上课,都成了高高在上、可以指手画脚的管理者。而那些年龄稍大、资格稍老的教师,可以少上课,上副课。一些年轻的、业务能力较强、忠于职守的教师,则成了学校的上课的主力军。然而,每年评职称和评绩效工资时候,对那些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的教师来说,真的成了流泪的红蜡烛。年年评不上高级,年年拿最低的绩效工资。许多老师反映“没有幸福感,没有成就感”,论文可以请人代写,证书花钱就能买到,职称不走领导的后门别想晋升——你说,哪个当老师的心理会平衡?搞个绩效工资,不但未能奖优罚劣,反而成为加重领导权势的砝码。论资排辈,依然盛行;新大锅饭,照吃不误。在干与不干绩效方正拿最少的染缸里,哪个一线教师还想一心扑在教学上。再说了,现在赚钱的门路多的是,一个小时的课外家教,就能抵得上一个月的校内奖金,想让年轻老师心无旁骛地钻研教学,除非不食人间烟火!
二﹑家庭教育空白,学生缺失家庭辅导,教师工作负担重
我国城乡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上存在着明显差距。我国目前城市居民收入远远高于农村收入,而农村收入偏低,而日常开支又大。使许多农村家庭不愿让孩子读书,接受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很低,更重要的是农村教育的观念落后,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已传播,这不仅仅是无稽之谈。据统计,大部分农村地区高中毕业生毕业后要回到农村发展,尤其是贫困山区这一比例更高,认为即便是大学毕业工资起薪也很低,还有很多大学生干着和初中生差不多的工作,还不如早点打工挣钱。这种现象使农民更加确定了教育是种高消费的观念,读书不能改变命运,不如早点赚钱。这些教育观念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本来就不是很高,加上农村家庭教育普遍还是一片空白,大多数学生家长对孩子的学习要么不闻不问,忙于生计。要么学历不高,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会辅导功课,使得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在家里得不到巩固,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效果没有任何保障。同时,农村学生家长为生活所迫纷纷外出务工,让留守儿童的数量日渐增加,使得农村家庭教育的缺位现象更加严重。因此,本应由家庭、家长承担的教育责任全部推给教师和学校,要求教师在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这从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严重阻碍了农村教育向前发展的步伐。
三、农村辍学现象严重,学生对学习丧失兴趣,尊师重道荡然无存
看起来,学生厌学似乎是很简单的原因。很多人都会想当然地说:“不就是因为老师的问题吗?老师的课堂太枯燥,自然学生就没有学习的兴趣了。这一切的责任都该由老师承担。不信?你看那些城里的学生读书兴致不是很浓吗?那一定是他们的老师更优秀些了。” 事实上果真如此吗?
为什么农村学校的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如城里的学生呢?一方面是因为农村学生从小在一种相对宽松的环境下成长,他们的父母没有时间管理,采取一种放养的态度。至少,没读高中或大学,还可以像他们的父母一样,在家里凭着一点土地也能够生活了;而城里学生从小在一种相对比较严格一些的环境下成长,他们的父母会在他们很小就会灌输一种危机意识。这种意识逐渐培养了城里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与奋斗目标,总相信读书是条好的出路。一个学生的成长很多时候是取决于她的家庭环境。我们知道,现在的学生喜爱上网,而且手机上网者占多数。记得这个暑假,我遇到一位带着孩子报名读初一的家长。她说她的儿子小学因为喜欢上网,结果成绩看着就下降了。而让我不可思议的是,她明明知道自己的孩子有上网的爱好,依然为孩子买了一部手机,理由居然是她在外打工,方便跟孩子联系。她怎么能够如此信任孩子的自控力?网络的诱惑无处不在。一个本来就喜欢上网的孩子,当他拥有归自己操控的手机,不用它来上网,还会拿它干什么呢?可惜的是,像这位家长的人还太多太多。所以,老师们发现,在课堂上,经常有那种躲在课桌底下玩手机的学生。更可怕的是,现在的学生痴迷上网,已经不只是玩玩游戏,聊聊微信那么简单了,越来越多的学生迷上了浏览黄色网站,自然是越来越没有心思学习了。可是,老师能没收他们的手机,下课或放假还给他们吗?不能,绝对不能,家长联系不到人就会找班主任或报警,跟你说什么人权﹑说物权法﹑说执法权,现在农村人法律意识可是很强的,搞不好闹大了搞到教育局你就吃不了兜着走。
曾经有人呼吁,赶快救救现在的学生,这是被网络毁掉的一代人。只是,那些做家长的是否明白,你在自己的孩子迷上网络的路上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我们看到很多农村学生的家长外出打工,他们觉得亏欠孩子的太多,想到为孩子买来手机,以为这样就可以拉近和城里学生的距离。可是,真正有多少学生拿手机的目的是为了联系家长呢?这样做只会让孩子在厌学的路上越走越远。
而那些留在家里照顾孩子的家长呢?他们有多少是真正关心孩子的学习?一个普遍的现象是任其发展。他们没有太多的心思重视孩子的学习生活,好不容易过节回家也宁可在牌桌上消磨时间。如果想让他们做出爱学习的榜样,那几乎是比登天还难了。我曾经读到一篇文章,里面提到我们中国家庭,人均拥有藏书五册的都不多。不信?去你身边的家庭看看,看是否确实如此?不愿意买书,家里没有书可读,只除了闲唠家常﹑打打棋牌﹑在外闲逛。这种氛围,还期待着自己的孩子好学吗?
乡村教师微薄的收入和较低的社会地位,成为学生眼中“读书无用论”的现成“例证”,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社会对乡村教师的不公平待遇在涉世未深的中小学生这里产生了负面的“作用”。农村教师在工资、职称评定、工作压力、住房、医疗保险保障等方面均处于劣势地位,这些都成为乡村教师被人“低看一眼”的重要原因,在这种氛围下,很容易出现留守学生对乡村教师不尊敬,“尊师重道”的传统价值观也就很容易在乡村遭到重创。
再让我们看看农村学生所面对的社会现实。在他们身边,上演着金钱主宰一切的剧情。一个人,他不需要多有学历,哪怕只有小学文凭,只要能够赚钱,不就是人们心中的强人吗?比如:网红、歌星、舞星。而有些家庭,用尽一生的积蓄培养了一名大学生,却因为家里没有强硬的关系网,也只能自认倒霉。或者窝在家里无所事事,或者像别的农村孩子一样走上靠苦力打工之路。所以,人们感慨,那大学是白读了!书读与不读一个样,于是不少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的前景并不看好,读书兴趣明显下降,“读书无用论”已在事实上泛起。再加上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济,就更不愿意冒险投资供孩子去读书。认为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还不如让孩子早早出去打工、早赚钱、早成家。于是许多农村学生便主动退出中考、高考的竞争。这也正是农村每年有很多初中学生没有参加中考,提前走向社会,以及许多应届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主要原因。
除了以上原因,家长的教育的错位、失位以及乡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方法的不科学也是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现在的学生家长在学生还未正式步入社会之前,就不断或隐或明地向孩子灌输各种社会生活中的“生存法则”,导致他们认为纯粹的知识并无实际用途;有的家长长期在外打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导致处于成长叛逆期的孩子长期无人管束,一些恶习长期得到不改正;而有些乡村学校为了方便管理,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成长阶段,推行“准军事化管理”,使用摄像头全区域拍摄,按部就班、单调乏味的生活和不断被挤压的空间,使得他们处于一种被压抑,缺乏自由的状态,更加激起他们的叛逆厌学心理。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是一句永不过时的价值标杆,农村义务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不尊师重道,叛逆厌学,是社会和时代的伤口,农村义务教育新困境,遇到的新问题,我们既需要在外在制度上让乡村教师“立”起来,也需要在乡村内部,让学校、家长﹑社会的教育方式更加科学有效,通过“内外兼修”实现部分地区乡村教育困境的破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