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了泉州师范学院苏明强教授的一节数学研讨课。课堂总结时,苏教授问及学生感受,有的同学说‘’很好玩‘’,一个同学说‘’很烧脑‘’。孩子说得多好呀!给孩子上‘’好玩烧脑‘’的课,不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课堂教学的追求吗?
上一节‘’好玩烧脑‘’的数学课
从1999年正式提出要建立新的基础课程教育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三级管理开始算起,新课改己近二十年了。新课改如一缕春风,变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二十年来,素质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学生从过去的“课堂上被动地听老师讲,课堂外埋头于书本,专心做大量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的练习‘’中摆脱出来,从过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走出来,有了自由的时空。
但在课改的过程中,很多人矫枉过正,片面追求形式,把手段当成了目标,而忽略扭曲了新课改所追求的真正目标。一线课堂甚至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也如此,如把合作学习当成大讨论。每堂课都组织几次讨论,为讨论而讨论,好像不讨论就没有合作学习,不讨论很多孩子就会得不到发展表现的机会。一堂课下来,看似热热闹闹,实际空洞得很,拉了一张大眼的网,去捕小鱼小虾,甩网的累坏了,鱼虾也没收获多少。
再有的就是追求各种花样,绞尽脑汁,设计出了许多新的课堂形式:辩论赛、擂台赛、智力赛、实话实说、节目主持、演讲等等。课堂上,老师多说一句话,好像就影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多的注意了组织形式的安排,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忽视了对数学本质内容的学习,一节课下来学生甚至不明白到底学了些什么,思维更没得到什么发展。
强调数学教育生活化,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内容的置换,搞一个‘’高、大、上‘’的教学情境似乎就万事大吉了,用“生活味”取代数学教育特有的“数学味”,忽略了数学课堂的本质。 “为活动而活动” 只是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忽视对活动内在过程的有效转化和品质的提升,一味地强调活动的情趣、追求活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而冲淡甚至忽视了主题,知识与技能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在‘’热闹‘’和‘’门道‘’之间没做到协调平衡,舍本逐末,缘木求鱼,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得到发展。
正如苏明强教授所呼吁的那样,我们的数学教育尤其是课堂教学,一定要把握数学的本质,融入数学思想,突出数学思考,让课堂焕发数学应有的魅力,让学生绽放生命应有的活力!让我们一起深度研究,为孩子奉献上‘’好玩烧脑‘’的课堂吧!
上一节‘’好玩烧脑‘’的数学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