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国的哲学家里面我最欣赏的一位就是明朝的王阳明,他是文人却带兵打仗非常成功,做官做到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凭借知行合一的强大力量成就了“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成就。
王阳明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让自己心静,因为他除了研究中国儒家思想,还研究道家、佛家思想,而且研究的很透彻,所以能够心静。王阳明说一个人心能够静下来,那么学问就能做的深,具有真学问的人就有了智慧。有智慧的人懂得干实事,不会有太多虚头巴脑的东西。他带兵打战很多方法,甚至用了用许多诡诈都是基于务实的考虑。
一个人能够沉得下心来,要真正深入懂点东西,尤其在这个个人崛起时代,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看到网络上很火的一个人叫李叫兽,他还只是个90后,但是他却能够洞察营销背后的本质,写的文章都是10万+,他的观点甚至引领营销界的风潮,而相比其他很多从事广告、营销10几年甚至更久的老司机,却没有这等深入和洞察。这说明什么,在这个技巧横行的时代,处处标榜《3天学会英语》、《1个小时学到别人十年经验》这种只求技巧只求快的时代,只有抛开一切技巧静下心拉好好专研自己擅长的领域,那么在任何行业,在小的行业,如果你真懂,那么你一定是非常有好的发展机会的。
2
健康、家庭、事业、子女教育、个人成长、人际关系,这六项对于人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今天我要说的就是个人成长,重点说说个人成长重要的方式之一读书。
要成长就是要不断改变自己,为什么要改变自己呢,因为这个社会变化太快不改变自己随时都有可能被淘汰,而且从小到大的我们,无论是父母兄弟亲戚,每一个阶段读书的同学,还是每个阶段共事的同事,在每一个相对固定的阶段内都是不能选择的,而大多数人都有保持惰性的、停留在内心舒适区的习惯,假如你没有在一个创新求变文化非常浓的组织中,你一定会被环境和周围的人影响。这个时候就比较危险了,所以成长和改变对于一个人来说非常的重要。
怎么定义个人成长呢,我想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变。只要观察身边的人,我们就会发现谁是一成不变的,谁又是经常变化的,变化的人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都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他们勇于尝试打开自己的视野。学习和打开视野的方式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上一堂关于成长方面的课,加入工作以外不同圈子参加各种线上线下活动,还有一种就是读书了。
读书有三个境界。第一个层是摘抄笔记,这个是大多数人采取的也是最没有什么实际作用的;第二层是一本书看完之后能够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转述出来,甚至能够形成自己新的独立的见解,这个层次的人,这种境界的人已经很厉害了,他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领域行家的基础能力;第三层次的人,他的读书方法就像水獭吃鱼一样,一排排过去,好几本书一起看或者好几本书中的观点、社会生活当中万事万物的现象能够串联起来,而且能够有效用于改变自己的行为。也就是说,他非常清楚的知道光是靠一本书(按照一本书当中的系统方法来改变自己这是大多数人的方法)的一套方法是不能有效改变自己的,他会把好多本书看完,而且把书当中有许多虚头巴脑(不能和自己掌握和现象原理产生有效联结的)的东西全部抛弃,只剩下能够有效改变自己行动的东西,并且运用于实践。
3
我曾经尝试了无数个改变自己的方法,或者说单独的听某一个人的方法或者单独的尝试某一本书当中的方法,结果统统失败了,当然客观上因为我的积极向上、开放学习、喜欢读书和广交朋友等给自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总觉得还没有达到我心中预期的目的。所以曾经我和许多人一样被这些书中太多的一套一套的理论所迷惑而无所适从。
后来有一天,我从台湾的一位作家李敖身上学到了一点:读书要能够把所有读过的书,甚至听别人讲过的话、新闻电视媒体等万事万物的所有现象、原理串联起来才能够对事物有一个深刻的看法,从而带动行动,真正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于是从此之后,不管读什么书,看到什么人什么事,我都会按照这样的思维去思考问题。
4
我常常把观察到的现象一一记录下来,虽然当时可能还不知道它们背后的原理,也不知道对自己有没有用。我身边有一位朋友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她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去跑步,而且长久的坚持这个习惯,然后她的工作业绩表现就非常的突出,后来又跳槽到一家大型企业CEO助理兼党支部书记和营销部负责人。当然这个时候我还不知道这背后原因何在,我只看到了结果和现象。还有另外一位朋友,她每天早起抄写瑜伽经,练习瑜伽,晚上到健身房健身,这位朋友是两个社团的创始人、健身教练、还是一家书店的合伙人,都做的非常的棒。
我只是如实的把这些现象都记录了下来。后来我从《好好学习》这本书当中,读到了两个原理:一个是底层规律原理——最基础又影响广泛的规律,比如系统原理、二八定律、概率论、复利效应等等,通过这个类比,我感悟到其实“坚持”也是一种底层规律和能力,谁能利用谁就受益,一件事因为困难而放弃的人十之一二,因为不坚持而放弃的十之八九。
什么叫坚持,坚持三个月不算,一个习惯至少要坚持一年甚至更久才能产生巨大效能,就如上面我的两位朋友一样。另外我在朋友圈看到了另外一位完全相反的朋友在吐槽,大意是一年下来跑了几个月的步,尝试了几个月的早起,参加过几场读书会活动,做过几次志愿者,但是年前一个目标都没有达成。
跑步、读书、早起其实都是很好的习惯,而且我也相信她一定是受到周围朋友的影响或者书本当中了解到的,反正她知道这个很重要,但是她还不能算是真正知道。这位朋友的问题是她每一项事情做的都不长久或者说她没有一项核心习惯是长久的,以至于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这也让我想起来美国有一位脱口秀主持人奥普拉的故事:她曾经写过10年的感恩日记,结果从一个吸毒的小女孩发展成为全美最有影响力的脱口秀主持人之一。这都是真正懂得和实践“坚持”这个底层原理的结果。
下面通过第二个原理来说说为什么不长久的坚持没有效果以及为什么一个核心习惯改变了会引发连锁反应,让所有都改变了。
第二个原理是系统原理——任何一件事情都不是孤立的,系统之间各要素会互相影响,一个环节的改变会触发整个系统发生改变。
美国铝业公司曾经长期处于亏损状态,新来的CEO用了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办法,他不是想着如何直接提高公司的业绩,而是下令全公司执行最高安全标准,把保障安全作为一个核心习惯和目标,后来改变的结果是惊人的,因为了适应安全的需要,员工们就会改变他们的其他习惯和行为,提高生产安全性——停工减少、次品减少——成本降低、质量增加、产量激增、浪费减少——增强竞争力——更多收入,不到一年,美铝公司就取得了空前的利润。
5
我前面两位朋友取得成效的根本原因是她们坚持了一个核心习惯,而这个习惯又是系统的一个环节,一个习惯改变了,从而改变整个系统,也就是他们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改变了。
这就是改变的真正原理:通过一个核心习惯的改变和长久养成,进而改变整个系统(个人或组织)
许多公司经营久了以后,逐渐变得没有变化,老板一筹不展找不到方法,其实要想整个组织变得高效,还是提升战斗力,只需要引进或者改变员工的一个核心习惯,其他所有的都改变了。现在有许多的企业都会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礼堂,有些设立了孔子讲堂,学习儒家文化,读弟子规,这个就是典型的系统原理。
虽然《好好学习》这本书里面很多理论很精彩,但是排除掉这个能够与我之前所了解到的现象串联起来以及部分我能够直接运用的理论外(比如复利原理的运用,要做一件事1.01的N次方,0.01就是每一次都要做到极致,质量要极致,N就是要持续的做,最后达到临界点的爆发),其他“虚头巴脑的东西”(没法建立联结的知识)对于我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我也绝不会声称我自己看过了就是知道了。这个知道还真不能理解成知道,真正的知道一定是能够串联几个现象、理解背后现象进而能够转换为实际行动才能算知道。否则,只能算读过。
最近也还看到一篇新闻“寒假作业频频丢失:据说快递老家和狗都要负责”,这则新闻说的是小学生为了逃避寒假作业,想出了各种荒唐可笑的借口,有的说是落在飞机上了,有的说是快递寄丢了,有的说是被狗啃了。总之就是做作业是一件痛苦的事。
回想我们小时候又何尝不是呢,其实如果从系统原理角度和习惯养成角度来分析:学生们不愿意做作业的根本原因是对做作业没兴趣,相反他们对探究式、主题式学习感兴趣,新闻还提到有的学校布置作业别出心裁,组织学生开展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以美食和民俗为主题,结果学生们在微信群里忙着秀自己“舌尖上的家乡”,展示家乡的民俗文化、汇报自己如何动手完成美食。
还有的学校作业还开出了套餐:“读写讲创玩”,例如,用心将两个好故事;用文字、回话或者思维导图,做好阅读记录;每天户外活动一小时;去亲朋家拜年等。这些寒假作业,更多的是给学生带来新的看生活的角度,激发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一旦这个核心习惯养成,那么整个系统也会发生改变,学生们会为了自己的兴趣和梦想而好好学习,也不会长大后因为缺乏对自己兴趣的了解而失去方向迷茫了。
探究式学习对于教育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新的习惯,一旦这个习惯长久养成,学生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兴趣和目标,那么必须要考上更好的高中、大学,那么必然就会自己自发的随时随地的做作业了。而传统的认知认为要巩固知识才要做作业,这个根本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所以,真正的教育一定是能够启发学生只发自动学习的教育,这个根本就是要引入一种新的认知和习惯。
6
一个核心习惯的长久养成足以改变生活的一切。这一点我也有深刻的体会,因为我的体重有些超,所以我决定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减轻体重保持良好的体型。有了上面的认知之后,跑步就成了我的一个长久的核心习惯。
这一核心习惯的形成。给我带来了非常多的改变,我的精神能量得以提升,我的创意和灵感变得非常的丰富,想做一件事脑子里的方法就会奔出来;我的变得更加关注别人和发现别人的优点;我变得非常能够静下心来能够在业余时间静下心来做研究;我对工作的认知也改变,工作变得更有成效;我在投资领域也做的越来越好;凡是自己想做的都能按部就班的实现。
真正会读书、学问做的深的人都很务实,能把所有的知识、现象、原理联结起来,最后融入到自己的生活行为当中去,才是知行合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