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平等思维:亲子间互动最顺畅的状态
案例:这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女孩子的,她的父母关系不好,长期分居,她跟着爸爸生活,小时候很听话,初一时结交了一些不好的朋友,开始不好好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她爸爸就经常批评她,盯着她学习,她就得了抑郁症,两年来,她经常躺在床上一哭就是好几个小时,做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感觉活着没意思,甚至偷吃安眠药自杀,幸亏救得及时,否则......现在,她已经有三个月没去学校了,如此状态,让她爸爸很揪心,不知该怎样能让孩子好起来,他选择向作者写了求助信。
作者是如何解决的呢?
作者先邀请了故事中的女孩儿,她叫荣誉。初次见面,女孩儿精神不是很好,作者从她感兴趣话题入手,和她谈她喜欢的游戏,并邀请她拍一段给青少年看的微视频,来宣传游戏中团队精神在现实生活中什么启示。女孩儿的眼睛里果然有了神采,第二次见面,她就把她拍视频的想法跟作者说了,作者很喜欢,这无疑给她很大的鼓励。作者高明的地方,通过让女孩儿拍视频这件事,激发了她对生活的兴趣,作者也可以从这个过程中观察女孩儿,然后一步步让她向自己打开心扉,作者才知道了她记忆里的创伤——母亲长期缺位,不仅是不在身边,心理层面的忽视和否定,对孩子的打击更加严重。女孩儿记忆中的创伤还有英语老师和同学对她的伤害。
而这些伤害,父亲是不知道的,每次孩子向他说妈妈或者老师、同学时,他都认为是孩子的问题,总是生硬地归结为是孩子不懂事。所以孩子真实的心理感受长期受到了阻断,不被理解的感受长期积存在心里,父亲的“权威评价”带给孩子的是伤害,孩子没有其他办法,就会通过极端的方式来伤害自己,来告诉父亲是错的。
作者在与女孩儿父亲沟通过程中,让他了解了他与孩子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让他习惯对孩子进行“权威评价”,面对孩子抱怨,父亲的否定对孩子就是一种伤害,因为抱怨对于孩子来说是需要的,这个过程能让孩子的真实感受顺畅地流动起来。有时候,我也是这样的,面对孩子的抱怨,总是说孩子的不对,现在知道了这是孩子需要的,我们用同理心去对待会更好。放弃“权威”评价,放下你的架子,孩子其实比大人更觉醒!
具体怎么做呢?让元认知工作起来,及时摘掉不平等的幻想,回到本质的真相。最根本的还是“爱”在起作用,就是两个人都希望对方能有好的心理状态,并且都愿意为了对方能有好的心理状态而有所付出。让我们摘去幻想中的“权威角色”,和孩子平等相处,如其所是地看见孩子和自己的真实感受,并让它们顺畅地流动起来,“心病”自然就消除不见了。
最后普及一下:
真正影响孩子是否会陷入游戏瘾而不愿出来的因素是在真实世界中是否存在令他们强烈渴望逃离的东西,比如父母因为担心孩子陷入游戏瘾而不断施加在他们身上的“权威评价”。
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最好的角色是“陪伴师”,基于元认知能力,以温暖、清晰和有效的方式去互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