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本文参与飞鸟集读写计划之年代人物。
01
雨,滴滴答答下着,伴着呼呼的山风,敲打着半敞开的门窗。在半睡半醒之间,天空露出了鱼尾白,陈奶奶终于又熬过了一个夜晚。她轻轻地揉了揉双眼,用力裹紧了单薄的被子。山里的夜,本就清凉,在雨水的清洗下,丝丝寒意袭来。她很困,却也清醒。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已经商量好,由小儿子三海回来接她到医院拆卸装置于膝盖上的钢板。
陈奶奶足足在床上躺了九十九天。说好三个月即可拆卸钢板,却因三海带着一班六年级毕业生难以抽身。三海说,昨天是孩子们升中考的日子,晚上学校有个聚餐活动,他免不了得喝点酒,自然不能回家过夜。
也不知三海几点能到家,更不清楚上午去到医院能否能撞上主治医生的空档。当初手术时,排了一个星期才安排上。昨天和二海提起这事,他一句话给顶回去,让她不必瞎操心。
虽然兄弟俩的房子仅隔着一户人家,但大海好多天没来看陈奶奶了,应该是搬离他家那天开始就没见过了。大概是前阵为了照顾她,堆积了太多活儿没处理。陈奶奶这样想着,心里宽慰了几分。可是,昨天足足下了一天雨,田间及山上的活是没法干的,也不知道是不是两口子又吵架了。这样的念头一闪现,陈奶奶的心不由得往下沉。
02
陈奶奶今年九十三岁,身体尚好,这几年一直住在二海的新房里。二海不在家的时候,她独自生活。
可是,三个多月前的那天中午,她不过是去上了趟厕所,从此日夜都只能与床为伴。当时的情形,陈奶奶至今仍觉恍惚。
那天早上,用昨晚剩余的大米饭熬成了一小锅稀饭,放了几滴油,再撒上几粒盐。喝了一小碗半,还剩一些,大概够充当午餐。不过,中午二海回来了,看着剩下的稀饭黑了脸,但没作声。做了几个松软的菜,把那碗稀饭倒到自己碗里。稀饭入口,二海本就瘦长的脸拉得更长。
“这稀饭有股馊味。和你说过,不要吃剩菜剩饭,特别是过夜的。老三媳妇不是给你备着很多食物放冰箱吗?您想吃水饺、汤圆、云吞、包子什么的,任由你挑选,你喝什么稀饭呢?”
“我早上吃时没馊的,就算有点味吃了也不会怎样。别忘了你们小时候,长毛的东西弄干净也照样吃。”
“那是以前,现在生活好了,环境变坏了,容易病从口入。”
“你昨晚不在家吃饭也不提前说,那饭没吃完倒了可惜。”
“有老板临时找我去拉货,我事先也不知道的。”
陈奶奶还想说什么,二海电话响起。
午饭后,二海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睡意正袭来之时,突然听到一声尖叫。
二海寻着声音冲进厕所,只见老母亲手撑地板,膝盖弯曲,翘起半个光屁股,全身颤抖着。二海抱起老母亲,看到她眼角有泪珠溢出。
“妈,您是摔跤了吗?”二海焦急问道。
“我有点拉稀,蹲得时间有点久,起来一阵头晕,没撑住,膝盖着地,现在一点力也使不上来。”
掀开宽松的裤脚,膝盖骨处明显红肿起来。二海赶紧给三海打电话,说他的货车不太方便载人。
一个小时后,三海驾车回到家中,将老母亲带去医院。拍片显示,右脚膝盖有两处骨折。医院说老人家年岁已高,不能手术。
三海媳妇请了假,陪在医院。虽然她最近腰部劳损,在调理中,不太能用力,但考虑到三海一个大男人不方便照顾老母亲,也就逞强着。她还托娘家亲戚帮忙,最终医院同意出面请市里一位教授前来医院帮陈奶奶手术。
手术需一周后进行。
在此期间,陈奶奶的五个儿女商量,轮流照顾。长女住乡下,照顾着几个孙辈,无法分身,她的几个儿女倒是在县城里,但要上班。二女儿平时习惯住乡下,还好是自由身,可以前来照顾。大儿子两口子在家里干活,总是忙忙碌碌,平时陈奶奶住在家里,他们也没空去看望她,她很清楚是老大媳妇不愿与她有交集,而大海是个妻管严。老二媳妇一向喜欢住城里,做点小买卖,她从来不过问老人家,但她不干涉老二对自己母亲好。老三是家里读书最多的孩子,当年他们的父亲生病去世那年,他才上初三,是两个哥哥供他读完师范的,他一直记得这份恩情。
手术很成功,陈奶奶的状态也非常不错。恢复,是需要时间的。大家都这么安慰陈奶奶,她点头微笑。
说好的轮流照顾,大多数时间只看到三海媳妇、三海或二海守在床边。二女儿的儿子也挺有孝心,心疼妈妈,自己主动来医院陪外婆两三个通宵。至于其他几位孙辈,抽空来医院看陈奶奶,随意唠嗑了一下便匆匆离去,全然不记得是奶奶曾经一把屎一把尿将他们带大似的。唯一没来看望陈奶奶的,是三海的女儿晓晓,她在外地上大学。
晓晓是陈奶奶最小的孙女,但自小并不受陈奶奶宠爱。
晓晓有一位堂姐和两位堂哥,堂姐和小堂哥是大伯家的,大堂哥是二伯家的,她与他们关系并不算好,倒是与二姑姑家两位表哥关系极好。
当年,陈奶奶跟着三海去学校帮忙带晓晓,堂姐和堂哥们也跟去那里上小学。奶奶对哥哥们极为溺爱,对姐姐也还不错,毕竟她是家里的第一个娃。晓晓很小开始便感觉到奶奶嫌弃她是个女娃,但为了保住三海的工作,奶奶也不能要求他给她生多个孙子。只得在私底下可怜三海,以后没人替他养老送终。
日子一天天过去,堂姐堂哥们都已长大成人,晓晓也已是一名大学生。这些年,陈奶奶常常对着晓晓叹气,说姐姐哥哥们都快奔三了,怎么就没一人成家立业呢?
“两位哥哥不高、不帅、家里不富有,却还不知进取,谁喜欢这样的男人?姐姐不美、不温柔、眼光却比天高,谁能入她法眼?”晓晓在心里嘀咕,却不能实话实说,只得宽慰奶奶说:“他们都有对象了,时机成熟的时候会结婚的,您就安心等着当太奶奶吧!”
“还是晓晓最懂事,从小就不让我们大人操心,你是我们村里第一位名牌大学生,你以后一定要找一份好工作,嫁一个好男人,还得给你爸妈养老,谁让他们就你一个孩子呢?”
“奶奶,您放心,我会努力学习,以后好好工作,等我有能力了,买一套大大的房子,把您和爸妈都接来一起住。”
回忆往事,陈奶奶突然鼻子一酸,这个不受她待见的小孙女,却将她与她爸妈相提并论。虽然自己对她关爱并不多,可她一向非常懂事和孝顺。这次住院她没能陪着身边,但每天都会抽空通过视频关心过问她的情况。
03
虽说手术相当成功,由于担心回乡下后出行不方便,陈奶奶在医院多住了若干天。
出院那天,三海媳妇订购了几箱纸尿片,够用一两个月。而三海,瞒着媳妇去付清了八千元医药费。事后,无意中得知此事,媳妇没说一句话,转身默默出了家门,独自在街上游荡了几个小时,任由三海如何打电话,愣是没接听。
直至晓晓放学后,看到爸爸发的信息,赶紧给妈妈打电话。
“妈妈,我知道您受委屈了,我也批评爸爸了,他知道自己错了。我们都知道您不是小气的人,八千元对我们家来说,不算很多也不算少,您在意的是说好三三分的,最终却没人主动提及这事,您更为生气的是爸爸的态度,但凡他开口,您一定会同意的,对不对?”
“谢谢你,我的宝贝,至少还有你理解妈妈!这些年,我和你爸就像傻瓜一样,吃了很多亏。你奶奶还比较年轻时,可以干很多的活,你大娘他们就很乐意她跟随着生活。但这些年,他们谁都不太愿意接收你奶奶。她愿意来我们家城里住,我也不敢有意见。但她如今年岁已高,再也爬不动我们家的七层步梯楼了,不得不回乡下去住,很多矛盾就产生了。就比如这次你奶奶手术后,至少得在床上躺三个月,谁都有无数的理由想要推卸责任,那只能是三兄弟平摊,一家一个月或半个月,轮到我们家时,我和你爸都要上班,唯有请人去照顾或是给钱让你伯伯他们帮忙照顾,我们一有空也会回去照看。可是,两位大伯娘不乐意。这些年你奶奶大小生病多次,哪一次的医药费不是你爸全出?我从来没多言,我是念及当年你两位伯伯对你爸的恩情。可是,有谁理解我们的无奈,我们可以出钱,为何没人愿意出多几分力呢?……”
“妈妈,我知道您辛苦了!您知道吗?这些年奶奶常常念及您的好。”
“我只是凭良心做人做事,谁不会年老呢?我们现在怎么对您奶奶,你以后大概就会如何对我们,不是吗?可是,虽然明白吃亏是福这个道理,但有时并不太能接受。”
……
晓晓理解妈妈这些年的不易,奶奶当年看不上她,觉得她没有多少文化,样貌也不出众,主要是没能生出个儿子。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陈奶奶的口中常常挂念的,都是晓晓母女俩的好。
04
三个多月终于熬过去了,往事不堪回首。陈奶奶背着大家掉了多少眼泪,唯有她自己最清楚。
最糟糕的时候,陈奶奶高烧三天,连水也吞不下去,她以为自己就要与这个世界告别了。她也确实听到了孩子们在客厅商量她的后事,关于她的墓地选址,寿衣等事项。不过,那一刻,她心里异常平静,她知道,她的儿子、儿媳、还有多位孙辈们都回来了,且前所未有的和谐。她笑了,但不知不觉泪流满面。她迷迷糊糊进入了梦乡,她仿佛看到老伴在向她招手。
这一觉睡了好久好久,一觉醒来,轻柔的阳光从门窗缝隙里照射进来,撒在被子上,闪着金色的光。
“妈,我们回来了,一会带您去医院,已安排好下午给您取钢板。”三海媳妇推门而入。
“好,我这就坐起来穿衣服。”陈奶奶眉开眼笑地盯着三海媳妇,感觉她瘦了不少。
“阿秀,这段时间辛苦你了,经常回来给我擦身。”
“妈,没事,那不是二姐也不容易吗?我总不能每次都让二姐从她们村里赶来给你擦呀。侍拆钢板后您很快就可以慢慢下地走路,大家都可以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啦。”
陈奶奶看向窗外,想起晓晓在电话里曾不止一次地叮嘱她,要她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身体一定要棒棒的,待到她一百岁时,要给她办一个隆重的生日宴。陈奶奶脸上的笑意,越来越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