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封面从今天起,新网师“研发卓越课程”团队将开始“阅读马拉松”第一季。
疯狂阅读42天,手捧知识迎新年。
《智力心理学》是第一本书。
当皮亚杰关注心理学时,心理学已经形成了一些解释。
一派来自于生理学。 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必须与有机体联系起来。当然,这里的有机体就算不单指“人”,至少得是“动物”,心理学便是对这些有机体的功能研究。但是从生物体的这些基础性功能中,如何诞生可以计算2+2=4的智力呢?
一派来自于逻辑学。他们认为心理是思维,研究心理就是人是如何思考的,所谓的心理学就应该是对高级智力功能的解释。兔子为什么沿着这条路前进,人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判断,他们的思维一定都是基于某种逻辑的。所以这些逻辑反映了思维状态,理应成为心理学的焦点。但是这些思维是智力的结果,那智力是如何发生的呢?这些思维从哪里来的呢?
单纯的生物性无法解释逻辑的产生,单纯的逻辑性无法解释为什么只有人能掌握,所以,二者无法化约,只能同时存在,智力就具备了双重属性。
智力的双重属性--生物性和逻辑性--正是皮亚杰心理学的出发点。
01
可以想象,智力靠静止不动是无法获得的,需要在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中形成。与外界的交互主要通过“行为”来完成。
在有机体内原有的某种平衡被打破时,个体会感受到一种需要,然后个体会有所行动,去重建这个平衡。
这个“行为”就是外部世界与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特殊事件,既包括伸向外界的动作,也包括内化了的动作。【关键概念1:行为】
生理学视角的“行为”是物质的交互,比如,植物获取阳光和养分,动物进行捕猎。
心理学视角的“行为”是“功能”的交互,也就是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主体的功能获得发展。这里的“功能”就是智力活动的稳定持久的特征。比如,抓握,奔跑等。【关键概念2:功能】
行为被理解为功能的交互作用,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情感和认知。情感给动作提供必要的能量,决定着主体将为此动作投入的多少。认知赋予动作以结构,决定着主体将以怎样的方式完成此动作。结构指的是能够说明特定行为出现的、可以推知的智力组织方面的特性,皮亚杰还会将认知结构赋予一个专门的名称:图式。【关键概念3:结构】
行为的这两个方面,情感和认知,虽不相同,却不可分。二者不同,容易理解。二者不可分开,是因为所有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必须既有结构(某种方式)又具价值(某种需要)。
没有情感,不能进行推理。没有意识到推理的价值和意义,没有为推理投放动力和能量,那推理这个认知过程就无法启动。
没有最低的理解和鉴别力,也就不存在情感。微笑是一种表达友善的情感,但我们不认为成天笑兮兮的傻子在用微笑表达情感。
我们通常认为意志是情感的,但它同样是运算游戏,“它依赖于高级价值”,并进行着诸如可逆性(如果放弃坚持会如何)和守恒性(如果始终坚持会如何)之类的逻辑运算。
这样,常识上称之为“情感”和“智力”的东西,被承载着观念与事物的“行为”这个概念统一起来。
行为一直发生,意味着“智力”始终没有与认知过程分离,所以,智力不是一种能力。能力是一种固定的结构,可能突然出现或成型,智力是从思维的低级形式到高级形式持续存在着,从一种结构(平衡形式),按照进化法则(这个法则会是什么呢?皮亚杰将致力于对此的探索),向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更广阔、更稳定的平衡)发展。
由上,智力也随之被定义为:
行为上最灵活又最坚韧的结构性平衡,
本质上是一个积极活跃的运算系统,
它是发展最好的心理适应,
也是主体与环境交流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02
智力具有适应属性。那什么是适应?
皮亚杰认为人的心理结构非常类似于其躯体结构。所有的动物都有胃,胃是一种生物学意义上的结构,动物利用它成功地去适应环境。
人的心理结构也与类似,只是所涉及的改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功能范畴。皮亚杰称这种智力结构为图式,个人通过它在智力上去适应环境。
胃具有摄食和消化这两种功能,将有益于身体的物质吸收,无用的物质排出体外。
图式遭遇到外部环境后,也会采取两种动作,同化与顺应。同化是主体改变、吸纳客体;顺应是主体被客体改变。
在刚出生的时候,婴儿已有吮吸图式存在,能够母亲的乳头,但同时他也会不加分辨地吮吸塞到他嘴里任何东西,如手指等。这便是同化。很快,婴儿学会了区分。饥饿的时候,他只接纳有乳汁的刺激物,而不接纳无乳汁的刺激物。分化在此时已经出现了。这个孩子形成了两种吮吸图式,一种与有乳汁的刺激物相对应,另一种则与其他刺激物相联系。 这便是顺应。这便是智力的开端,之后的智力活动在这个模式的基础上,沿着更复杂的轨迹,伸向时空距离更大更远的范围。
适应就是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即一个主体和诸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平衡。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始终面临着被打破的可能。一旦现有的平衡被打破,主体就会发出行为,去寻求恢复原有平衡,或建立新的平衡。
智力就是整个适应性过程的延伸与完善。
这样的理解背后蕴藏着对生命的理解。
生命是自由的,生命是能动的。生命实体不是被动地服从环境,接受环境带来的一切安排。生命会向环境发出行为,强加给环境某种特有的结构,从而改变环境。但又不可以把生命的能动性无限膨胀,环境中总有生命无法改变的东西,虽然生命不太容易接受对它的改变,很多时候改变都是被迫的,但总还是有些改变要发生,生命也因此变得不同。
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对二者的区别,就是智慧。
03
智力的定义已经非常明确了,那就用这个定义对比一下本能、习惯、智力这三者吧。
迷宫般的蚁穴,将叶子的生长转向阳光,这些看起来是多么的聪明,多么的富有智力啊。但这只是生物的本能。
边走路边东张西望,或者边开车边语音通话(戴耳机的情况下),这些看起来是多么的厉害,大脑展示出来了超强的控制力。但这只是习惯。
无论本能还是习惯,其中的智力成分都很少。因为智力是主客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当这种交互的轨迹不是简单、机械的、单向,而是复杂的、发展的、可逆的,才能称之为智力。
习惯将主客体和其中的时间衔接粘连为一个整体,没有独立可分开的部分,那么主客体之间轨迹被减约掉了,不需要智力的参与就可以完成了。本能主要是感知方面的,轨迹更加简单。
还有一点,本能和习惯只是对可重复环境的适应,在新环境中则表现出无能为力。智力可以通过平衡化状态来发展出新的适应。
04
小结
智力的介质是行为,内化为运算,外化为动作。行为包含认知与情感两个方面,认知提供结构,情感提供能量。
智力本质上是一种图式,通过同化与顺应达到平衡,以此智力得以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