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智力心理学》笔记3:第一章/智力与生物性适应

《智力心理学》笔记3:第一章/智力与生物性适应

作者: 宁超群 | 来源:发表于2022-11-20 21:35 被阅读0次

    第一章智力与生物性适应

    A. 按照这样的任务分配,智力心理学必然继续思考那些数理发现,而这些发现绝不会指导心理学解决它自身的问题:这些发现仅仅是给心理学提出一些问题。

    因此,智力的双重属性——生物性和逻辑性—正是我们必须的出发点。接下来两章将厘清这些前提性问题;尤其是要,在我们现有的知识水平上,把思维生活这两个看似不可减约的基本方24 中智力心理学面,尽力地归结为一个最大可能的整体。

    B. 心理组织中的智力处境

    1. 一个“行为”就是一个外部世界与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特殊事件,但是,与生理学的相互作用不同,生理学上的交互作用是物质范畴的,并且意味着当场的各身体之间有一个内部转变。而心理学研究的“行为”是功能范畴的,是在越来越大的空间(感知等)与时间(记忆等)距离上进行的,并且是按照越来越复杂的轨迹(反向、迁回等)进行的。行为就是这样被理解为功能的交互作用,它自身必须具有两个方面,这两方面一情感和认知一既各具特性又严格地相互依存。

    2. 情感给动作提供了必要的能量,而认知赋予动作的则是结构。由此,所谓的完形心理学提供了这样的解决方法:行为必须有一个“整体场”,包涵主体和客体,这个场的动力则构成情感(勒温),而情感的结构化又是由感知、运动机能和智力来保障。

    3. 克拉帕雷德 :情感为行为指定目标,而智力仅在于提供方法(“技术”)

    4. 我们说:每一个行为都必须有一个能量的或者情感的方面,和一个结构的或者认知的方面

    5. 智力行为需要自身有内在的能量调节(兴趣、努力、机敏)和外在的能量调节(寻找到的解决方法的价值和涉及的客体的价值),并且这两方面的调节,和情感范畴内所有其他调节相去不远,具有且一直具有情感的属性。同理言之,我们在所有情绪表现当中发现的感知和智力因素,如同其他任何感知和智力反应那样,都涉及认知生活。

    6. 常识称之为“情感”和“智力”的东西,常被认为是两种互为相反的“能力”,其实都只是7与人有关的行为或者承载着观念与事物的行为:每一个这样的行为,动作的情感与认知的方面都共同干预其中,只是,这些方面事实上总是结合在一起,因此一点也不能表现出它们各自的能力特点。

    7. 智力本身并没有与认知过程相隔离和中断。确切地说,与别的认知过程相比,它不是一个结构:它是一种平衡形式,这是所有结构都想从感知、习惯以及基本的感觉一运动系统当中寻找到并且致力于达到的一种平衡形式

    8. 每个结构都可以被认为是一个平衡的特殊形式,在它所限制的场中多多少少都是稳定的,而在接近场的边缘之时,这个平衡形式就变得不再稳定了。但是,逐渐成阶段的这些结构应该被认为是,按照一个进化法则,前后相继。每一个这样的结构,相对于已经在前一个结构当中起作用的进程来说,都保障了一个更广阔、更稳定的平衡。

    因此,智力只是一个一般性名词,它表示着认知结构的组织或者平衡的高级形式。

    9. 在精神生活和有机体自身的生活当中,智力有着重要作用。智力,这个行为上最灵活又最坚韧的结构性平衡,本质上是一个积极活跃的运算系统。它是发展得最好的心理适应,也即是说,是主体与环境交流时不可或缺的工具。

    C. 智力的适应属性

    1. 同化:从生理上说,有机体会吸收一些物质并且把它们转变为它自己的功能。从心理上说,事情也是一样,只是所涉及的改变相应地不再属于物质范畴,而仅仅属于功能范畴;并且,决定这些改变的是机能运动、感知、真实的动作游戏,抑或虚幻的动作游戏(概念演算等)。因而, 心理同化是把客体摄人行为模式当中,这些模式只是易于积极重复的动作框架。

    2. 顺应:生命实体决不接受围绕着它的其他身体的反应,但是这个反应还是改变了同化循环圈,从而让这个生命实体适合其他身体。从心理上讲,我们发现的是同样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事物的压力常常导致的,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服从,而是对一个施加在其身上的动作的简单改变。

    3. 适应:同化与顺应之间的平衡,也即是说,一个主体和诸客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平衡。

    4. 心理活动的整个发展,从感知和习惯到复现表象和记忆,一直到推理和形式思维的高级运算,都是这样发挥功能的,可以在距离逐渐增加中进行交换,因而,也就是说可以保持平衡,动作对离本身越来越远的现实进行同化,同时这样的动作也对这样的现实进行顺应,心理活动的整个发展,其功能就是在这两者之间保持平衡。

    5. 智力的逻辑运算,在环境与思维之间,构建了一个既是运动的又是永恒的平衡,智力是整个适应性过程的延伸与完善。

    6. 智力才有这种能力,通过动作和思维,来进行所有的迁回和所有的逆向,从而达到整体的平衡,其目的是同化整个现实以及在现实中顺应动作,智力使得这个动作摆脱了它原初的即刻性。

    D. 智力的定义

    1. 克拉帕雷德:智力同本能及习惯对立起来,后两者都是对可重复环境的适应(遗传的或习得的),而他认为智力是从最基础的经验性摸索开始的(这是内化摸索的来源,这种内化摸索会决定今后假设研究的特点)

    2. 比勒:结构分成三种类型(本能、训练和智力),他认为前面的定义太广泛了; 智力只和顿悟(Aha-Erlebnis)的动作相关,而摸索是和训练相关的。

    3. 柯勒(Koehler):同样认为智力是这种突然重构的行为,也把摸索排除在外 。

    4. 要么我们满意于一个功能性定义,这可能会把所有的认知结构都囊括在内;要么我们选择一个特别的结构作为标准,但是这个选择具有约定性,从而有可能忽略实际的连续性。

    5. 功能状况的观点 :引发一个发展着的组合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行为是比较有“智力的”

    6. 结构机制的观点 :基本的感觉一运动性适应既是僵硬的,又是单向的,而智力则处在可逆的多样性转向当中。

    7. 把智力定义为变动结构当中发展着的可逆性(而这些结构实际上是由智力所构建),这等于是用一种新的形式重复说:智力构建平衡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所有的感觉一运动范畴和认知范畴的连续性适应都想达到的状态, 也是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所有同化和顺应的交互作用都想达到的状态。

    E. 对智力的各种可能性阐释进行分类

    1. 一类阐释是,虽然完全承认发展的事实存在,但还是不能不把智力考虑为一种原初资质,于是,这类阐释将心理演化归结为意识的逐渐获取,并不是真正的构建;另一类阐释则倾向于通过智力的发展本身来解释智力。

    2. 在固定论理论当中,首先存在着一些理论,它们不管怎样都对智力一能力观念保持着信任,通过智力与现实之间的前定和谐(I),认知直接来自于实体的存在和逻辑或数学的观念。 这种理论将认知适应归结为一种纯粹的顺应,因为思想对它来说只不过是所有事实的“观念”的镜子

    3. 更流行的假设是智力由内在结构决定L),这些结构也不是被构建的,而是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思维对自身的反思,而逐渐被解释出来的。这种理论把智力归结为纯粹的同化, 因为智力的结构通过它被考虑为绝对内生性的

    4. 对应着突现和现象学观点(后者还有着实际的历史影响)的是最近的一个智力理论,它以一种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方式重新提出了一些问题:完形(Gestalt)理论 。一个整体性是无法化解为组成它的各种元素,并且这个整体性被组织或平衡的特有法则所约束。 这些完善的结构既不是内生的,也不是外生的,而是将主体和客体都囊括进一个整体性的回路当中。另外,这些完形(Gestalt),对于感知、运动机能和智力都是一样的,没有进化,表现为守恒的平衡形式,独立于心理发展 。这种理论把同化与顺应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唯一整体,因为,从完形(Gestalt) 的观点来看,只有客体连接主体的回路存在,而没有主体的活动, 也没有的脱离客体的存在。

    5. 克拉帕雷德制作的摸索理论:智力适应由尝试或者假设组成,这归因于主体的活动以及他们在经验(成功或失败)的压力下事后作出的选择。这个经验性的控制,一开始就对主体的尝试进行选择,然后,因为对这些关系已经有了意识,就将其内化为预期的形式,这就如同运动性摸索延伸为再现件模索或者假没的相象。

    6. 智力的运算理论:按照这个观点,在适宜于主体的创作和对现实可能的实验这两个方面,智力运算一它的高级形式是逻辑和数学的一构成了实证的动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智力心理学》笔记3:第一章/智力与生物性适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hix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