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知行合一真正的含义与企业攻心术

知行合一真正的含义与企业攻心术

作者: 吕小K | 来源:发表于2016-05-29 11:38 被阅读106次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龙场悟道后的王阳明应席书(元山)的力邀,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这里的“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这里的“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与行关系主要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按照日本阳明心学专家冈田武彦的观点,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说分为壮年和晚年两个高度,自然是晚年(1526年,54岁)的看法是阳明心学里“知行合一”的准确含义了。

    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首先是反对朱熹主张的“知先行后”说;其次,也是针对当时读书人穷经皓首、自设藩篱、孤芳自赏和敝帚自珍的时弊。王阳明反对将“知”与“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在这里,知与行是一个功夫的两面,知中有行,行中有知,二者不能分离,也没有先后。与行相分离的知,不是真知,而是妄想;与知相分离的行,不是笃行,而是冥行。他提出“知行合一”,主要强调道德意识的自觉性,要求人在内在精神上下功夫。同时,阳明先生强调意识作用的结果,认为一念发动处即是行。阳明先生曾对弟子黄直讲述过他提倡知行合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克服“一念不善”,这是他的“立言宗旨”。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之后 , 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这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从“圣人处此,更有何道?”的自问,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样对格物致知之旨的大悟,王阳明得出一个观点:心灵态度决定世界观,从而就决定了行为方式

    知行合一,不是“不知而行”,不是“先知后行”,不是“知行兼具”,不是“知难行易”,不是“知易行难”,也不是“言行一致”,不是“说到做到”,不是“少说多做”,不是“勇于实践”,更不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知行合一是“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

    关于“知”与“行”的先后、难易和轻重问题,有些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争论,似乎很难有一个让各方都接受的答案。这要与这个理论的提出者要解决什么问题连起来考虑。从表面上看,阳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是反对“先知后行”的,但,我们进一步分析,会看到阳明先生解决“如何行”的问题时提供的是方法是“知”,当然,这个“知”不简单的是“知识”和“知道”,更指的是一种“意愿”和“动机”!

    所以,“知行合一”的含义是:愿望与行动是合一的,动机与结果是合一。(知行合一不是动词,不是告诉我们to do的事,知行合一是结论,是告诉我们:每个人知和行都是合一的,意愿和行动是合一的,动机和结果是合一的。)

    当做事的结果不随人们 心意时,不一定是技术和执行力的问题还有做事的意愿和动机的问题。一个没有做事意愿的人,就会不断地强调外界原因,比如,没有按时赴约,人们会找很多理由,没时间啊,比如有别的事儿啊,比如堵车啊,比如,有别的约会啊,其实,没来的原因可能只有一个:不值得来。再比如,上千万家企业都在强调自己是“顾客利益第一”,但没有上市的企业只有华为和老干妈等少数几家。如果你的真实动机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嘴上讲“顾客利益第一”是没有用的,因为“知行”是合一的。

    这里举一下工作的例子:

    1、赛**实业品质人员问题:

    情景回顾:冲压车间没有设置品质人员进行巡检,由车间抽人进行巡检,问品质人员,品质人员却找堆的借口。孙老师问品质人员,你认同品质的职责是查漏补缺吗?品质人员同意;继续问,既然同意品质的功能是查漏补缺,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品质人员却找一大堆理由。

    分析:从知行合一的角度而言,从实际的动作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品质人员虽说认同品质的职责是查漏补缺,但却不认同(或者说不知),作为品质人员的责任是无论有什么困难都要确保产品的品质,对产品查漏补缺是我的责任,并没有真正深刻的认同“品质的职责是查漏补缺“。

    这里没深刻理解有两层:1)不认同查漏补缺是品质的职责;2)没理解什么是职责,职责就是这事到我为止,如何查漏补缺是我的事,无论多困难,都是我的事,没做到,就是我失责;若要不失责,则我要去想办法,我要去找资源,我必须对结果负责。

    解决:既然知行合一是统一的,那就从“知”的层面去做,1)达成共识:是否认同查漏补缺是品质的责任。2)针对”责任“,利用“攻心”的办法进行,责任是某一岗位应该做的事,为什么应该做,因为公司对此岗位的人为公司创造价值而支付报酬,反过来说,公司为该岗位的人支付报酬,该岗位的人应该要做到的事情(责任),如果没做到,就是失责,失责就是没有做到公司要求做应该创造价值的事情,但却收获了公司支付的报酬。这里就可以利用“良知”进行“攻心”。

    总结来说,达成共识以及撬动良知:1)是否认同查漏补缺是品质的责任;2)问什么是责任,责任的理解,引申出责任是指我们应该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事情;3)是否认同我们获得公司的报酬是由于我们为公司创造价值?4)我们现在做的事情有没有为公司创造价值?5)不要公司给我的报酬?还是想办法为公司创造价值?6)知道怎么做吗?7)如果不知道,是否你的能力不够?8)既然能力不够,有寻求帮助或者学习吗?9)如果没有,是你的学习能力不行?还是你的态度不行?10)知道怎么做了吗?承诺完成时间,以及给出计划。

    2、**龙电器袁总执行力问题:

    情景回顾:袁总身为5S管理提升项目项目经理,承诺完成的事情,每次都往后拖,问为什么,给出的理由总是没时间做。

    分析: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知,作为项目经理与制造经理,应该要同时满足项目的结果与生产的结果,两者同等重要,这是他的责任。但从行的角度,却只去保证生产的事情,而导致“没时间做“。也就是他不认同两者同等重要。

    解决:达成共识与引导做法:1)是否认同满足项目结果与生产的结果同等重要,是你的责任。(若对责任已理解,只是不知道怎么做,引导怎么做)2)现在由于时间不够,导致项目结果延后,怎么解决时间不够问题?3)为什么时间不够?(很多事情自己去做)4)这些事情为什么要自己去做?5)解决把袁总身上的工作分离给下属,放权,让下属去做,让下属提升。6)如果时间抽离出来,剩下的就是上述例子一样,态度的问题了。

    总结:从知行合一的角度看,针对企业员工执行力问题,其实并不是真的是技术或者说执行力的问题,很多情况是意愿和动机的问题,通过达成共识,以及以“责任”进行撬动良知

    这就是“企业攻心术”

    而针对真的不知怎么做的,咨询师通过引导问题的方式,引导执行者想办法,然后再求助,然后再给出建议,但建议只是方向,不给出直接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知行合一真正的含义与企业攻心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crg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