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村子里只有一个磨坊,专门磨白面用的。但是老百姓的主食除了白面之外,还有玉米,高粱,稻子,各种豆类等。这些谷物的脱壳、碾磨就得靠碾子来完成了。
碾子是由底座、碾盘、碾滚,碾轴、木框组合而成的,底座是有砖头和石头砌起来的,有约一米高的圆柱体支撑碾盘。碾盘是约一尺来厚、直径约两米的圆柱石块平放在底座上。碾滚是圆柱形状,倒放在碾盘上。
碾轴是铁的,竖在碾盘中央,上边有一个横轴,横轴的一头连在竖轴上,一头连接在木框上。木框连在碾滚的两头,外有一个圆孔,用于插木杠,人推木杠带动碾滚,碾滚在碾盘上转圈,把粮食撒在碾盘上来碾,就能碾出需要的食物。
碾盘平时闲置的时候居多,一进腊月,碾盘就变得异常忙碌。要想用上它,还得排队。奶奶总会拉着我的手,不止一次的去看轮到谁家碾了。等快轮到我家时,她让我等着,她回家去拿需要的工具。一般情况下,她是推着小推车来的,小推车上放着需要碾的粮食、木杠、笤帚、簸箕、蒲箩、箩筛。
奶奶先用笤帚将上家碾盘上留下来的小颗粒清扫干净,然后倒上我们需要碾的粮食。我是比较喜欢碾小米的,因为它颗粒小,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印象中,最费力气的是碾黄豆,黄豆本身就圆润,倒在碾盘上,到处乱滚。奶奶总是用手护着,倒一点点。然后推木杠,木杠带动碾滚,碾滚碰上圆润的黄豆总是打滑。奶奶会将黄豆铺在碾滚下,原地不动来回碾几下,等到黄豆变成瓣,最后变成粒的时候。她才会将木杠交到我手中,让我推碾子。这时候,碾子轻了许多,我推着木杠,看着她用笤帚往里扫粮食,以防粮食掉进转轴。看累了,我会推着碾子,细数自己的脚步,推一圈大概是20步。数百圈下来,任何粮食都碎成了面面。奶奶还是会用碾细箩筛将这些面面担一遍,将颗粒粗的再倒回碾盘,直至完全碾碎成面面。
这最终的面面,最后会经她手,变成各种食物入我口。
在我长大后的这么多年,我依然忘不了儿时推碾子的场景,低头数脚步的我,拿着笤帚扫粮食的她。虽当时是寒冬腊月,但跟她相处的温暖,将伴我终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