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时间:1小时
阅读页码:1-50页
导入:有一个男生爱慕一个女生很久了,对她所有的习惯爱好都了解的一清二楚,又常常叫她喝热水,自认为非常关心她。但女生却对他没多大感觉,甚至不知道那个男生喜欢她。终于有一天男生鼓起勇气对女生表白。结果,女生给他发了好人卡。
有一对情侣在一起五年多了,刚刚走入婚姻殿堂没多久。可惜,因为一些家常里短的事情经常吵架,男的有些时候还会出手打人,结果感情就迅速冷淡下来了,从热恋到冷战最后签了离婚协议。
还有一对夫妇感情上发生冲突已经十几年啦,除了彼此了解对方的性格和经历之外,别的事情互不关心,如果不是为了孩子,可能早就已经分开了。
引题:这三个情景,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见到的,人际交往复杂程度比这上面提到的三种可能还要复杂的多,那么在这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怎么处理这些亲密的人际关系呢?
介绍:在亲密关系中,最经典的两种就是友谊和爱情,这本书《亲密关系》,是作者从从心理的角度分析人际关系的行为特点和规律。能很好地帮助我们认识交往与沟通、爱情与承诺、婚姻和性爱、嫉妒与背叛等方面的行为特点和规律,从而做出应对措施。
过渡:那么在认识亲密关系的处理方法这之前,第一步先来了解一下亲密关系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亲密关系。
大纲内容:
一、亲密关系是什么?
二、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亲密关系?
三、有哪些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
一、亲密关系是什么?
亲密关系,即亲密的感情关系。在了解亲密关系是什么之前,要先知道普通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区别。
【互动】下面我列出几种人际关系:同学、朋友、同事、伴侣、亲属、雇佣,其中你认为哪几种属于亲密关系呢?
大家给出的答案都不一样,其实任何一种人际关系都可以不是亲密关系,但也都可以发展为亲密关系,为什么?因为哪种关系是亲密关系,主要跟我们主观的判断有关。那么影响判断的因素有哪些呢?
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差异: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度、相互一致度、信任度以及忠诚度。
这几个方面不难理解。
了解程度:指的是知不知道彼此的经历、爱好、情感、需求等;
关心程度:指彼此能感受到对方关爱的程度 ;
相互依赖度: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响对方的程度。
相互一致性:是否认同对方,最明显的体现是“称谓”的变化,当你的朋友说话时,将“我”变成了“我们”,那可能他就开始认同你了。
信任度:也就是坦诚相待的程度,相反,如果丧失这种信任,就会相互猜忌和怀疑。
忠诚度:也就是彼此不做伤害这段关系的事,破镜难圆嘛。
有一种直接的方法来区分亲密关系和泛泛之交。就是判断自己接纳别人的程度,什么意思呢?
如果世界上只存在两种关系:互不相关和完全重合两种关系,那你就很好判断自己的一段关系属于哪种了。现在把互不相关到完全重合之间分成八层关系,那自己也可以判断这段关系属于哪一层。
亲密关系其实就是一种复杂的概念,由普通人际关系转化而来。
我们可以根据上面六个方面的要素来判断一段关系是不是亲密关系,最令人满意的亲密关系应该包括六个方面。各个方面程度越高,亲密程度也就越高。六个要素可以单独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但只要缺少某一方面,亲密程度就会减弱。
二、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亲密关系?
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爱护、重视和信任。这是因为人的归属需要”要在亲密关系中得到满足。
先弄明白“归属需要”这个词的意思。这个词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的《动机论》,含义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就是自己对朋友、家庭的需要,对受到组织、团体认同的需要。
心理学上解释就是,只有满足了这些基本的心理需求,我们才能活的更加健康快乐。
还有一种猜测的解释是归属需要是人类长期演化而来的,在进化过程中,人类的特质慢慢演化成在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以及寻求认同和亲密接触。
无论哪种解释,都表明了亲密感情是美好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我们要重视亲密关系。
三、有哪些影响亲密关系的因素?
(1)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是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换句话说,文化对我们选择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最根本的。
- 时代环境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我们所处的时代文化环境不同,影响着我们对待亲密关系的思想观念。过去,人们思想保守,都早婚早育,男主外女主内,结婚以后才有性生活。而现在人们思想开放,婚姻只是一种选择,爱就在一起,不爱就分开,没有太多的道德束缚。这种现象不只是过去和现在对比才有,经济发展不同的地域也普遍存在,像欧美和非洲,文化因素对亲密关系的影响甚至更大。
【举例】有一条没有排污系统的小村庄,邻里关系特别融洽,原因是村落的人们都会在早上和晚上的固定时间倒夜壶,这样一来二去,相互碰面的次数多了,关系也就亲密起来了。反看我们现在科技发达,一个人可以消磨时间的方式也多了,跟亲朋邻里接触的方式也不一样,就可能从线上交流的方式来建立亲密关系。
- 性别比率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性别比率差异形成的文化风俗也会影响人际关系标准。当性别比率高的时候,男多女少,会让社会环境相对比较保守,通常是男性工作养家,女性在家带娃;而性别比率低时则相反。
【举例】这种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古罗马时期性别比率低,以骄奢淫逸而闻名;维多利亚时期的英格兰性别比率高,以贞洁守礼而著称。
(2)个人经历因素
文化的因素是出生前就预设好的,很少人有机会自行选择。而经历却是无时无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人际关系。
首先,把人按照依恋类型简单分成4种类型:分别是安全型、痴迷行、恐惧型和疏离型。
安全型:在感情上容易信任他人且觉得心安;
痴迷型:担忧别人疏离自己,得不到满足而感到不安;
恐惧型:渴望亲密关系,但难以完全信任他人;
疏离型:没有亲密关系也心安。
然后,再把结婚前,人的成长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幼儿、儿童、成年。再来看他们经历是怎么影响到亲密关系的。
【举例】幼儿时期,妈妈的抚养方式使婴儿形成初步依恋类型。如果婴儿常常得到妈妈的悉心照料,也就容易信任他人,常常会发展出安全型;如果妈妈对孩子反复无常,那么孩子难以确定妈妈是不是爱自己,那就会变成类似痴迷型的类型,就会表现出对其他人的过分贪求;如果婴儿常常得不到妈妈的照顾,那他可能发展成恐惧型或者疏离型,最终不信任别人。
而早期这种人际经验也会影响后来的发展轨迹。就好比儿童遇到陌生、危险环境时,安全型会从妈妈那里得到鼓励,然后开始勇敢探索新环境;痴迷型会对着妈妈哭闹,完全不顾妈妈的安全保证;恐惧型或者疏离型宁愿自己害怕,也不敢或者不愿意和别人发生亲密接触。
到他们长大以后,从家中学到的经验自然应用到人际关系上,例如安全型的青年在爱情和友谊中更加热情,也更容易信任别人。
这就是经历对亲密关系影响的最好印证。
可是,经历造成我们的依恋类型是一直不变的吗?不是的,一次悲痛欲绝的分手会让安全型的人不再信任他人,一次如胶似漆的恋情也可以融化冰雪美人的心。依恋类型是可以习得的,也是可以遗忘的。总之,我们的经历会影响自己后来的人际关系发展轨迹。
(3)个体的差异
- 性别差异影响作用被放大
其实,男女性别的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为什么?在人际关系科学与研究的许多维度和方面,两性之间的相似性远高于差异性。
【举例】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是,男生普遍喜欢世界杯,而女生普遍不喜欢吗?其实不一定的,在世界杯这种特定的爱好上,可能巴西的女人比中国的男人更加狂热。
同样的道理,女生就一定比男生更加体贴温柔吗?也不一定,相信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男生比女生还要温柔许多的。
总之,脱开一切其他纬度来谈男女生差异对亲密关系的影响都是不靠谱的。
- 性认同的差异使得亲密关系变得复杂
从性别角色分类,男生可以分两种类型,男子汉和女装大佬;女生也可以分两种类型,女神和女汉子。
我们主观意识上觉得男性就应该很man,女性就应该很温柔,比如常常会说“你是男的就应该怎么怎么样”这类话。这样那些不是很man的男性和那些有点假小子的女性就会觉得特别难受,会觉得“凭什么要按你来教我做人啊?”,所以,性别角色与生理角色不一致就使得亲密关系变得错综复杂。
- 人格特征的影响
人格特征的大五特征可以很好地区分人们在行为、思维、感情上的差异。大五特征分别是:
外倾性:开朗、合群、热情、适合社交;
宜人性:同情心、合作性、对人信任;
尽责性:勤劳、可依赖、有序;
神经质:担忧、容易焦虑、善变、愤怒
开放性:富有想象力、不拘泥
其中,外倾性、宜人性和尽责性对亲密关系的正反馈影响很大,而神经质是负反馈影响,开放性则没有什么影响。但无论哪种人格特征,都是很稳定的,不会随人际关系影响而发生很大变化。相反,人际关系却会受到人格特征较大影响。
- 自尊的因素
对自我的评价构成了自尊。自尊高低会对亲密关系有什么影响呢?
【举例】有些人经常猜疑、臆想伴侣的一些行为,动不动就觉得对方不爱自己了,还可能感知到不存在的伴侣的漠视。这种就是自尊低的人的表现,往往这种人都对爱情能否持续下去不乐观。相反,自尊高的人对爱情抱着更加积极的心态。
所以尊高低也会影响着亲密关系的后续发展
(4)人类本性的影响
人类是有某种规律的共性的。
【举例】比如我们的祖先,经常寻求他人的合作的就会比那些不合群的更容易活下来。经过长期繁衍和遗传,可能那种与人交好的基因就保留下来了。
这种共性对人际关系的影响是几年历史塑造而成的。
(5)人际互动的影响
可以说,每一段人际系都是独一无二的,但每一段人际关系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着的。
【举例】就好像,夫妻两人的关系会因为第三个人的出现而发生质的改变,也可能发生不好的影响。就看这个人是孩子还是第三者了。
【总结】我们知道人际交往是复杂多样的,在众多人际关系中,亲密关系是这本书的研究价值所在。这一章我们先了解了什么是亲密关系,它有六大要素组成:了解程度、关心程度、相互依赖读、相互一致度、信任度和忠诚度。然后,知道如何判断一段关系是亲密关系,认识亲密关系对我们的影响是重大的。
最后探究了影响亲密关系的几个方面要素。分别是文化的影响、个人经历的影响、个体差异的影响、人类本性的影响和人际互动的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