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有意思
4.1.4曹操和司马懿的经济政策

4.1.4曹操和司马懿的经济政策

作者: 张七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4-11-26 14:06 被阅读342次

    4.曹操和司马懿的经济政策

    曹操掌握中央政权后,在四方征伐、统一天下之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粮草不足,无法支撑巨大的军事行动开支。羽林监枣祗提出建议,认为可以通过屯田的方式解决粮草不足的问题。曹操于是下令:

    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世之良式也。

    曹操认为,想要结束乱世安定国家,首要的任务是增强军力,而强军的前提则是提供大量军队所需要的粮食。秦国重视农业最后兼并六国,汉武帝用屯田的方式安定了西域,这是先代很好的方法。然后任命任峻为典农中郎将,正式建立屯田制度,招募百姓在许附近进行屯田,当年得到粮食一百万斛。之后又在辖区内各郡国设置田官,负责屯田,几年之内,仓库都满了。

    曹操的另外一个经济政策则是恢复盐官制度。建安初年,关中地区的人口为躲避战乱流落到荆州的有十几万户。后来关中安定,这些人都想回到故土,但苦于无法解决生计问题。这时卫觊提出了一个建议:“盐者国之大宝,自丧乱以来放散,今宜如旧置使者监卖,以其直益市犁牛,百姓归者以供给之。勤耕积粟,以丰殖关中,远者闻之,必多竞还。”即主张恢复被废弃的食盐专营制度,获得的利润则用来买犁、牛等农业生产资料,发给从荆州回到关中的百姓。而关中经济发展之后,则会有更多的逃亡的荆州的人回来。曹操采纳了这项建议,派遣身边的亲信如谒者、仆射这样的官员监理盐官。此外,为了加强对关中的治理,为曹操东征山东免去后顾之忧,曹操又任命钟繇为司隶校尉,驻弘农,全面负责关中的恢复。这一政策实施不久,流落在外的很多人果然回来了,充实了关中的力量。

    曹操是一代政治家、军事家,除曹、夏侯家诸将之外,异姓名将还有“魏五子”。但曹操阵营除了名将如云、谋士如雨之外,得力的州郡官吏也如云如雨。司隶校尉钟繇、扬州刺史刘馥、豫州刺史贾逵都是一时之选。刘馥在合肥,除了执行屯田政策外,还组织修建了芍陂、茹陂、七门、吴塘等堨,用以灌溉。贾逵所在的豫州,南方就是东吴,他一方面加强境内军备,一方面在汝河上修堨,修造新陂,还修建了二百多里的水渠,人称“贾侯渠”。

    到了曹丕称帝之后,魏国名臣更是层出不穷。黄初时的京兆太守颜斐、沛郡太守郑浑,魏明帝时的凉州刺史徐邈、敦煌太守皇甫隆,都成为一代名臣。颜斐担任京兆太守时,马超对关中地区的进攻刚刚结束不久,关中人心不定,不愿意从事农业生产,车辆和牛也匮乏。颜斐命令百姓农闲时节砍伐木头积累车材,然后安排熟练的工匠教百姓制造车辆;家里没有牛的则安排他们养猪,回头把猪卖了再买牛。这种政策执行起来见效慢,百姓都觉得麻烦。这毕竟不如当年曹操用官盐利润直接发牛来得快,也难怪百姓们这么想。但少数敢于尝试的人一二年中都有了自己的牛和车,示范效应也就起来了,京兆经济再次得到了恢复。郑浑在沛郡,沛郡容易产生洪涝灾害,郑浑在萧、相二县修建陂堨,组织百姓开发稻田,老百姓都觉得不方便,但郑浑认为上述措施可以带来长远的利益,于是亲自示范,带领百姓干活,用了一冬天时间完成了。第二年当地粮食大收,粮产量是过去的一倍。郡人很是高兴,为郑浑立了个碑,将郑浑修建的陂命名为“郑陂”。徐邈在凉州,当地少雨,不利于农作物的生产。徐邈一方面开发武威、酒泉的盐池,用官盐收入向附近少数民族购买粮食;又修建水利设施,开发水田,招募贫民耕种,农业得到发展,公私丰足。徐邈在凉州,充分利用和少数民族地区接壤的优势,大力开展对外贸易,促进了内地和西域经贸关系的发展。在徐邈之后,皇甫隆为敦煌太守,敦煌过去农业耕作水平低,不用耧犁等工具,也不知道如何用水,虽然投入大量人力、蓄力,但收获不多。皇甫隆教当地人耧犁的用法和灌溉的方法,在少用一半多人力的情况下,收成却增加了50%。

    魏武、文、明三代,重视农业生产,特别是重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积累国力,最终为晋统一天下打造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魏明帝中后期,大兴土木,加重了人民负担,之后魏国政权落到了司马氏的手中。

    司马懿不但军事能力出众,在用兵的同时,也注意发展当地经济,充实军力。在关中一代:魏文帝青龙元年,司马懿驻守关中,修建从陈仓到槐里的成国渠,和临晋陂,引汧和、洛河水灌溉三千多倾盐碱地,增强了对蜀作战的经济基础。魏齐王曹芳嘉平四年,关中受灾,农作物歉收。司马懿上表,迁徙冀州5000农民到上邽种田,并在京兆、天水、南安三处修建盐池,获取收入。

    而在淮南一代:魏齐王曹芳正始四年,司马懿讨伐东吴诸葛恪,开始开发淮南。司马懿命邓艾在陈、项以东,直到寿春一代开发农业。邓艾认为当地土地肥沃,但农业用水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土地优势,于是写了篇《济河论》阐明自己的施政措施,在当地开凿河渠,一方面可以增加农业产量,另一方面便于军粮运输。邓艾又认为,过去曹操破黄巾军之后,开展屯田,在许都积累了大量军粮,奠定下征服四方的基础,如今北、西、东三方面都已经安定,只有淮南一代容易收到东吴的侵扰,每每用兵,最大的支出往往是运输费用。而陈、蔡之间,土地肥沃,如果在当地开发农业,则可以省去从许都运粮到淮南的费用。于是邓艾命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一边耕种一边防守,实行屯田。水量充沛的时候,年收成是西部地区的三倍,除去民用开销,每年能积累五百万斛粮食作为军用。六七年的时间里,在淮北一地积累了三千万斛粮食,可供十万军人五年食用。凭借这些粮食对抗敌人,则攻无不克。

    司马懿采纳了邓艾的建议,并付诸实施。从钟离往南到横石以西,一直到沘河四百多里的地区里,每五里设置一营,每营六十人,进行屯田。并且修建、扩建了淮阳、百尺二渠,将黄河和淮河、颍河贯通。在颍南、颍北一代修建各陂,穿凿水渠三百多里,灌溉土地二万顷,淮南、淮北的水渠、陂塘连接成片。上述措施完成后,从寿春到洛阳到处是一片屯田繁忙景象。自此以后,但凡东南有事,魏国大军出征,乘船而下可以直达淮南,而到了淮南,当地的储备则足以供给军需,并且当地水涝灾害也得到了解决。这些成果都是邓艾之功。

    而司马懿也通过邓艾在淮南的屯田,将淮南一代的军事、经济力量掌握在自己手中。在邓艾开发淮南完成后,淮南的军事、经济足以支持司马懿谋取大事。一旦洛阳有变,则司马懿可以动用的军事力量则可以通过密布的河渠直接北上,占领大粮仓许都,切断朝中反对势力的经济基础,并对洛阳直接产生威胁。可以说,布局淮南屯田,是司马懿篡夺魏政的一手妙棋,而邓艾,先开发淮南,后灭蜀汉,也可谓是司马家第一功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1.4曹操和司马懿的经济政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bw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