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故事
陶渊明的曾祖父真能打,一生战功赫赫,被后世皇帝供奉进武庙中!

陶渊明的曾祖父真能打,一生战功赫赫,被后世皇帝供奉进武庙中!

作者: 进击的历史君 | 来源:发表于2021-07-16 22:05 被阅读0次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文学家,田园诗派的创始人,是著名的文人代表,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情操为后世所敬仰。但大家可能不熟悉的是,在东晋时期他的曾祖父陶侃是个威名赫赫的武将,一生为晋朝平定数次叛乱,立下无数功勋,位极人臣。他去世后被评价为:“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更在唐宋两朝被皇帝请进武庙,位列历史名将,接受供奉。

陶侃在魏晋门阀士族当政的时代,可谓草根出身家境贫寒。他生在三国末年的东吴境内,他的父亲陶丹官在东吴做过低品的裨将,死的时候陶侃还年幼,陶家也迅速落败了。陶侃最大的幸运是有一位好母亲,虽然家境败落,但她也坚持供儿子读书,自己以纺织谋生。陶母一直教导儿子廉洁奉公,不忘根本,为陶侃的人生价值观打下了正直的根基,湛氏教子的故事上了烈女传。

陶侃与他曾孙陶渊明逸然出尘的人生态度全然相反,他积极入世,乐观豁达,斗志昂扬,对人生充满着一种务实而有效的态度。这样的人生态度,使得他能够在东晋几次叛乱中,作为朝廷的得力干将,一次次平定乱军,为两晋的江山立下不世之功。

乱世中初露峥嵘 平定张昌叛乱

陶侃的成长经历了西晋代魏、一统天下的过程,但国家很快陷入“八王之乱”当中,乱世出英雄,局势的混乱反而为陶侃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

公元303年,此时八王中的河间王司马颙正与长沙王司马乂混战与洛阳城外,造成了大量流民,江南的局势也开始动荡。氐族流民首领李流在蜀地发生叛乱,引发连锁反应,朝廷为平叛,向荆州大肆征发兵粮,流民首领张昌,趁机聚拢数万流民起事,杀了荆州都督新野王司马歆,影响力迅速扩散。

暂时赢得朝权的长沙王让晋惠帝,将已经是六十七岁的宁朔将军刘弘从北方调往荆州,担任荆州刺史平定叛乱。刘弘领命后,任命自己手下的长史陶侃为大都护,率领八千禁军前去阻击张昌。

双方交战,官军初战不利,宛城失守,但刘弘派出的陶侃却已经迅速进驻襄阳。张昌回师围攻,久攻不下,这时老巢江夏郡被其他路官军围住,张昌只好回撤,陶侃趁机出城,追击张昌。随后陶侃等人,连破张昌数城,在竟陵郡彻底击溃其主力,收复荆州,前后斩杀数万人,抵定大局。主将刘弘大赞陶侃,说将来他定能继承自己衣钵。

战后陶侃因军功被封为东乡侯,食邑一千户。

再战江东,名声大震

西晋末年多事之秋,按下葫芦浮起瓢,荆州的张昌叛乱刚平息,江东的扬州又起风波。

张昌叛乱时,派出手下石冰去进占扬州,第二年被广陵度支陈敏击溃,有功的陈敏被任命为扬州刺史。陈敏在平叛中看到了西晋皇室衰微,朝廷软弱,于是在公元305年,也起兵作乱试图割据江南。

陈敏起兵后,命令弟弟陈恢沿江西上进攻武昌,在此坐镇的刘弘以陶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领兵抗敌。

但这时候内部起了龌龊,江夏内史扈瑰跑到大领导刘弘跟前打起了小报告说:扬州地处江东,是陶侃的老家。陈敏与陶侃是老乡,现在陶侃又手握大权,统领大军,要是他有点什么别的想法,咱们这荆州可是就失去了东大门了。

刘弘倒是非常信任陶侃的为人和才干,跟扈瑰说:少扯这些,我了解陶侃,干不出这样的事。

但大战在即,将帅之间就怕互相猜疑,陶侃听闻此事后,马上将儿子陶洪和侄子陶臻送主帅刘弘帐下当人质,好证明自己绝无二心。

本来对陶侃用人不疑的刘弘,见此更是大为感动,连忙安抚二位贤侄,任命他俩为参军,还给了赏赐,之后就将他们送回陶侃身边。并让他俩给陶侃带话说:老百姓之间相交还互不辜负彼此,更何况是陶侃这样的大丈夫呢。

经过此事后,刘弘再加陶侃为督护,让他有更大的权力整合诸军并力抗击。陶侃也不辱使命,治军有方,赏罚分明,特别是对缴获分配上,自己一点不拿,全部分给手下兄弟们,因此上下一心,战力旺盛,多次击败陈恢,守住了荆州的东大门,此战使得陶侃的名声大震。

华轶之乱后,晋升武昌太守

公元306年刘弘病故,陶侃的母亲也去世了,陶侃回家服丧。丧满后,由江州刺史华轶推荐任扬武将军,驻防夏口,又回到了自己的老根据地,留下了自己的侄子陶臻当人质。

结果侄子陶臻看出了华秩和琅琊王司马睿不对付,于是就装病跑了回来,并告诉了陶侃,说祸事临头了,咱们得提早谋划。陶侃听后大怒说:我岂是反复无常的小人!于是将侄子回华秩那,陶臻却没听话乖乖回去,而是独自跑到了司马睿那,还为陶侃请封为奋威将军,陶侃于是加入到司马睿集团。

公元311年,江州刺史华轶不服司马睿调遣,公开叛乱。司马睿命王敦统领大军沿江击败华轶,陶侃升任龙骧将军、武昌太守。

平定杜弢之乱,荣立大功

早在西晋晋永嘉年间,巴蜀在荆、湘一带的流民不满当时人欺压,造反。推举杜弢为首领,多次打败官军的进攻。公元313年杜弢围攻浔水城,陶侃遣兵前去救援,杜弢退守泠口。陶侃判定杜弢必会偷袭武昌城,于是进行了三天三夜的急行军,赶在杜弢之前先行埋伏,果然等来敌军,准备多时的陶侃下令猛击,大破杜弢,缴获大批辎重,杜弢退守长沙城,

陶侃派人向王敦报捷,王敦高兴地说:“要不是有陶侯,荆州咱们可就真丢了啊。随后上表封陶侃为使持节、宁远将军、南蛮校尉、荆州刺史,领西阳、江夏、武昌,镇于沌口,又移沔江,

随后陶侃带兵与杜弢一方打了数十战,中间杜弢一度投降,但后来再度反叛,陶侃被打败又被起复的事情。最终在巴陵,陶侃派军夜袭大败杜弢一方的王贡,斩首千余级,归降者达万人,并随后成功劝降了王贡,公元315年八月,率军攻克了长沙,杜弢叛乱终于被平定。

古稀之年再战,平定苏峻叛乱

公元325年,王敦之乱平定后,晋明帝任命陶侃为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领护南蛮校尉,其他职务如故。

公元328年,这一年陶侃已是古稀老人。晋明帝突然去世后,因新君年幼,大权落在庾亮手里,掌权的庾亮激化了世族与流民矛盾,苏峻之乱爆发,这次叛乱规模甚大,都城建康被叛军所占领,苏峻又顺风放火,将朝廷官署等“一时荡尽”,然后又纵兵大掠,建康多年积攒的布二十万匹,金银五千斤,钱亿万,绢数万匹,还有其他积蓄被苏峻团伙全部瓜分。陶侃的儿子陶瞻也被叛军杀害。

面对东晋朝廷的危难局势,陶侃跟与他有矛盾的庾亮冰释前嫌,合兵四万,旌旗七百余里,战鼓之声响彻百里,开赴建康平叛。陶侃被推举为勤王军队的领袖,经过数次激战,最终,“苏峻之乱”在陶侃主持的讨伐下就此平定,为稳定东晋政权,立下赫赫战功。

苏峻之乱被平定后,陶侃的实力也达到鼎盛,因功升任侍中、太尉,加授都督交州、广州、宁州等七州军事,加羽葆鼓吹,封爵长沙郡公,食邑三千户,又赐绢八千匹。

郭默叛乱,陶侃再战

郭默此人永嘉之乱时,成为流民帅,后投靠晋明帝。受征召抵御苏峻,平定苏峻之乱后,拜右军将军。公元330年,郭默矫诏斩杀江州(今九江)刺史刘胤,引发动荡。

当时的东晋朝廷,刚刚在经历了苏军之乱后仍心有余悸,当权的王导,怕郭默这一乱不可收拾,就采取了招抚政策,大赦其罪,还加封郭默为江州刺史。

老爷子陶侃面对此事,看穿了王导的小伎俩,不能忍。于是上奏请求讨伐郭默,说:“郭默杀了刺史,他便为刺史,如果他杀了宰相,是不是就会被封为宰相呢?!”

这时候庾亮也帮忙说话,自知处理不当的王导,下令庾亮辅助陶侃去征讨郭默。

郭默本来是打算率军南下,攻占豫章,谁知道陶侃动作迅速,大军已经到达。两军交上手,郭默就领教了陶侃的厉害,只得缩回城去,固守城池,两军相持下来。随后庾亮率军也赶到,围困两个月后,郭默的部将先怂了,捆了郭默父子出城投降。陶侃就在军门将郭默斩首,把他的首级传送到了建康。

将星陨落,后世供奉

朝廷因功勋卓著,想要拜他为大将军,可以“赞拜不名、剑履上殿”,就是古代权臣的标配待遇,被他严词拒绝。他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因此上表请求致仕。

334年,六月的时候,陶侃病重,他以年老上表请求致仕获准,准备回长沙,还没走到,在樊溪76岁的一代将星陨落,死后被追赠为大司马,谥号桓,以太牢礼祭祀。

唐德宗时将陶侃等历史上六十四位名将供奉于武成王庙内,被称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宋徽宗位列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陶渊明的曾祖父真能打,一生战功赫赫,被后世皇帝供奉进武庙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cip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