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就业话题,她说起一同事的表弟,今年大学本科毕业,学的机械,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在他同学介绍下去做了骑手送外卖,半年做下来,很辛苦工资也不高,很迷茫。她跟同事说:学机械可以去长三角、珠三角的工厂,那边应该有用人需求,专业也对口。她同事回复,表弟说工厂工资低、又太累,不愿意去。
我们作为过来人都明白,骑手不是不能做,只是刚走上社会,应该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去考虑选择工作,要考虑到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骑手这份工作毕竟不需要复杂的经验和能力,可以作为一个退路。
但同事表弟非常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在目前就业大环境下,在暂时没有遇到合适的工作之前,他没有等,而是积极找了份工作做了起来,在做的过程中,他可以获得体验和对生活工作的反思,对他以后找下一份工作是有帮助的。
我有个亲戚孩子,毕业后工作不如意,对未来迷茫,看身边有不少人考公,于是也辞掉工作加入其中,已经专职准备2年多时间了。这种录取率特别低,很多人最后都浪费了最宝贵的几年青春。
现在毕业后,处于迷茫状态的年轻人不在少数。他们从单纯的学习环境,一下子就进入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可能完全懵的状态,心理上还没有做好准备。
从职业发展规划的角度来看,一个人的职业规划,不是从大学毕业开始的,而是在青春期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
美国生涯规划大师舒伯将一个人的生涯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从成长、建立、探索、维持到衰退,贯穿生命的全周期。他提出,在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会有不同的生涯角色。(以下年龄段划分是个大概范围,依据个体情况不同会有差异)
成长期(0-14岁),是孩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期,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孩童不断地对外探索世界,兴趣爱好和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
探索期(15-24岁),该阶段的青少年,通过学校的学习、参与学校各种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机会,进行自我探索、角色探索、职业探索。试探期(15-17岁),考虑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机会,这些思考会让其考虑自己可能的职业领域和工作层次。转换期(18-21岁),这个阶段进入大学接受专业的训练,更会从现实角度去考虑,企图实现自我概念,有比较明确的职业偏好。实验并初步承诺期(22-24岁),初步确定了职业选择,并试探其成为长期职业的可能性,必要时,再重复探索。
建立期(25-44岁),确定适当的职业领域,逐步建立稳固的地位。
维持期(45-65岁),全力稳固现有的成就和地位,同时会面对新人的挑战。
衰退期(65岁以上),由于身心状态逐步衰退,将从原有工作上退隐。这个阶段,注意发展新的角色,寻求不同的满足方式。
从生涯规划理论上看,在进入社会正式工作之前,有个很长的职业探索期,从高中开始、到大学,这几年是明确职业概念和偏好的关键几年。再经过刚毕业前两年在确定了的职业上试探,就基本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然后,你会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人包括我自己,职业探索期其实是从大学毕业之后才开始的,这也能说明为什么大学毕业后不少人迷茫,因为还没有了解清楚自己的需要、能力、兴趣和机会。
我有个表姐孩子今年读大一,专业不是自己喜欢的,想换专业,有两个专业不知道怎么选,问我选哪个好。我即不知道孩子的兴趣爱好,也不知道他的能力情况,还不知道他们学校每个专业历来的就业情况,没法给具体建议。我就建议表姐,让她孩子首先打听每个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去向,再去各大平台网站,看该专业可能对应的就业岗位的招聘数量、及岗位招聘具体要求是什么。从招聘数量看机会,从岗位要求中看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的匹配度,以及自己需要补充哪些能力,很多能力需要自己额外去学的。
表姐没想到,本来想找我要个确定的答案,可我给她出了这么多难题,不知道她最后有没有跟孩子去说,也不知道孩子有没有照着去做。如果从大一就开始探索,定会减少他大学毕业后的迷茫。希望孩子在大学期间度过自己的职业探索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