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谈教育必说美国的时代,当我们在教育孩子方面产生困惑时,难免会想如果在美国,这事儿该怎么处理。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给自己多一个思路,给孩子多一个选择。
刚刚过去的9月,是国内的开学季。很多孩子在升入新年级后面对很多学习上的新问题。这让很多家长感到无奈。所以关于小学生写作业连续登上微博热搜,引发社会讨论——孩子连续写作业到半夜12点到底谁之过?
习惯了被安排,难免矫情还有教师在微博上“反唇相讥”——孩子都没有抱怨,家长凭啥沉不住气?
仔细想想,我们的孩子确实缺乏说“不”的素质。面对作业,他们不敢对老师说不,因为那意味着在学校里将遭到嫌弃,面对作业,他们不敢对家长说不,因为那意味着在家庭中将会让父母失望。不敢说不,并不是懂事的表现,而是一种隐忍不发,更是一种逆来顺受,最终在孩子心里种下无原则服从的种子。
习惯了被安排,难免矫情看到这里,想到美国。记得前两年有一个很火的视频,内容是美国佛罗里达州9岁的孩子西尼在当地教育委员会成员面前发表演讲反对佛罗里达州标准化考试。逻辑之清晰、理论之准确,另在场能言善辩的委员会成员们为之起立、鼓掌。
且不论孩子说的是否全面、观点是否具有代表性,但就她能够清晰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这一点,就够我们学习很多年。
因为,这不仅关乎演讲能力。国内很多孩子会参加演讲培训,但整个社会都缺乏一种让孩子独立思考的环境。即使在演讲中,也是会给出方向、给出素材甚至给出讲稿,让孩子模拟一种自己根本无法理解的感情,这样的演讲,干瘪而无力。
习惯了被安排,就会对安排者有潜意识中的服从。比如会尊敬老师,无论老师用过体罚还是在语言上有过苛责。诸如此类,社会把这当成一种美德,但作为个体,却不应该轻易被“绑架”。
习惯了被安排,难免矫情还有对权贵的唯唯诺诺,是一种代际传递。但在美国,更多孩子会选择发出自己的声音。当那一代在火灾中还服从于“让领导先走”安排的孩子长大成人,到了教育孩子的年纪时,你还能奢求把无原则服从的方法从新一代孩子身上去除吗?
而这时美国孩子已经敢于对副总统提要求了。副总统彭斯在全国军事鉴赏月活动中,因为即兴演讲时不小心打到一个孩子的脸,而在演讲结束后被孩子要求道歉。这要是在中国,我们就得为这孩子捏把汗,但当时那个孩子就直截了当提出了自己要副总统道歉的要求,并在副总统没有听到的情况下一再重复,最终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习惯了被安排,难免矫情 习惯了被安排,难免矫情美国人拒绝无原则服从的结果,就是无论在任何领域,面对任何权贵,他们都能够用统一的标准行事。
1997年,希拉里是当时的第一夫人,著名记者辛迪-亚当约了一次专访,因为第一夫人时间紧张,所以把采访约在了她参加活动的曼哈顿俱乐部。当记者在这个具有百年历史的俱乐部里端坐,想要打电话再次确定采访时,守门的老头要求她离开。当记者与第一夫人在大厅里攀谈,旁边站满白宫高级助理时,开门老头直接告知第一夫人“这样的行为在俱乐部是不允许的,你们必须马上离开”。
这个看门的老头,就这样把希拉里“赶出了”俱乐部,但他并没有因此受到什么前途上的影响。也许你会说美国人不懂权术和变通,但也应该从中看到他们不向权力屈服的不卑不亢。
习惯了被安排,难免矫情这样的自信,与他们在幼年所受的教育密不可分。在国内,当我们为了孩子能上名校,无所不用其极时,孩子看到眼里的,是没钱没势难办事。这很难不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屈服于家长的安排、甘愿受老师的桎梏,最终会结出毫无原则与立场的果子。
没有人能够幸免于此,所以我们看美国的意义,并不是学他们的皮毛,而应该看到更深层次的规律。即使带着崇洋媚外的“罪名”,也要看到自己在所处环境中是怎样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产生又是怎样一种原因。
我们的价值观也许因为受到现实的左右,已经很难改变。但我们能带给孩子更多改变,这也是意义和价值。
-end-
(我的个人公众号:laorennihao)
习惯了被安排,难免矫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