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泽宇读书会-《无条件养育》4/7读后有感

泽宇读书会-《无条件养育》4/7读后有感

作者: 韩青霖 | 来源:发表于2020-01-07 23:59 被阅读0次

    孩子的整体感知能力其实是非常强的,甚至不需要通过我们用语言去表达,孩子就可以精确地理解,但是愿意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完全取决于孩子自己。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面对孩子,纵使我们收集各种资料,去预想可能遇到的事情,但面对真实复杂的情况,往往还是手足无措。而且很有可能下意识地重复着原生家庭模式的循环。

    叛逆期的孩子往往表现得就像一个内在想要成为的自我跟外在需要被环境接纳的“他我”的较量,被压抑和潜藏的那部分只是被关进潜意识,在我们意识不到的层面,只要重新激发就还能发挥作用,只要我们厌恶这部分,不接纳这部分,那就会和真实的一部分自己割裂,降低自己的价值感。很多孩子曾经很努力地把自己变得不是自己,直到不知道自己是谁,也不知道想要成为什么样子。

    这方面影响最大的也许就是和金钱的关系吧。如果我们认为得到的爱是要有附加条件的,那往往也会限制自己得到的财富是要有认知范围内的附加条件的。出现无条件的爱会让我们感到恐慌,出现认知范围外的财富也会让我们无配得感地拒绝。

    深入去想,也许是曾经我们收到的爱被撤回的感觉让我们太难过了,所以很多想要的背后藏着对失去的害怕,我们就干脆不想得到。

    正如当大人无法左右我们的行为时,往往会施以恐吓:你要这样我就不管你了,我就不要你了。孩子小时候分不清假设,只好选择屈服顺从去结束这样的恐惧。很多孩子没有时间概念,不知道什么是暂时,理解为被抛弃或隔离的孩子,深层的恐惧就算随着年龄增长,也很难平复。

    长大以后,有的孩子会很独立,不再指望从任何人那里获得自己需要的认可和支持;有的孩子会盲目依赖,唯命是从,这取决于孩子对家长行为的理解,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衡定。

    最近训练营的答疑,有很多家长提到孩子没有目标,没有动力。引用书里的一段话:

    外在动机很可能会侵蚀内在动机,当外在动机趋于强烈时,内在动机就会随之减弱;人做某事时受到的奖励越多,就越容易对事件本身失去兴趣,为得到奖励,他会无所谓做任何事。

    比如有一个家长提到,孩子总是会跟他提条件:如果我做到了什么什么事情,请允许我打多久的游戏。最终这体现到的还是对游戏这个奖励本身的追逐,而不是自己对完成一件事情的渴望。

    当一件事情完成之前他没有兴趣,完成之后他没有成就感,那他永远不会主动再去接触这件事。所以,只有切断打游戏跟做其他事情的关系,允许孩子想打游戏时只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这跟完成其他事情没有关系。让孩子重新发现其他事情的乐趣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兴趣永远比奖励更持久。

    有一位讲座观众跟作者说过,自己曾经收到孩子的学校寄来的汽车贴纸,上面写着:

    我为我的孩子感到骄傲,

    因为他当选了本月明星学生。

    而这位妈妈立即进屋找出了一把剪刀,把贴纸的下半部分剪掉了,只留下第1行字,并且贴在了自己车上。

    这件事让我对无条件养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明天继续阅读,晚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泽宇读书会-《无条件养育》4/7读后有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dkj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