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弯路本身可能并不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热爱,或者失去奋斗的激情,而“我是不好的,我是一个失败者”这样的挫败感才会让我们非常难受。
我个人是不太喜欢所谓的“挫折教育”,一个孩子顺风顺水也是他的能力表现,如果我们必然会遇到挫折,为什么不给他们留一个自在的童年呢?童年的那些美好是足以慰藉心灵撑过很多个痛苦的夜晚的。得到或者说真正体验过美好的人,可能才会知道怎么更好地创造美好。
也许在考虑如何跟我未来的孩子相处之前,我必须学会如何看待和感受他们,再往前推,我需要联通自己的直觉。
曾经的我有点自负,但绝对没有勇气承认自己的不足,这也是隐藏的自卑吧。因为习惯了听话,我已经分不清自己的“想要”和“需要”有哪些差别?
父母有多么爱孩子不是关键问题,而在于该如何爱他们,孩子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无条件爱着的,这才是最重要的。
再次引用一下书中的金句:
家长对于孩子的爱到底是出于“他们做了什么”还是因为“他们是谁”?
这也让我联想到,对待爱人也是同理。年少的时候,我会因为看到QQ空间里《男朋友为女朋友做的100件暖心小事》类似的文章,去作为自己喜欢别人的标准。
而现在,我不再觉得按照某些规则包装或者改变自己,甚至改造别人是一件多么高尚的事。我希望他能成为最好的样子,但是他最坏的样子我也觉得没什么,因为那就是他。谁家父母不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得到爱更多的那一方呢?
我的先生有特殊的能力,有更好的整体思维,可以轻松进入第2套生命模式,拥有我现在完全体会不了的视角,有很多时候,我感觉自己在他面前,就像缺少一种器官,碰不到另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世界一样。但他一直在带给我一种感受:我是在无条件被他爱着的,不需要去特意做什么或者做到什么成果。就算遇到意外,他也更是先照顾我的感受。
就拿最近的一件事来说,我把手机粘在“纳米胶条”上,一边看视频一边洗菜,但手机突然掉到了洗菜池里,虽然赶紧捞出来了,但屏幕有点花,手机也开始了各种自动操作,我很害怕失去资料,立刻把手机插到电脑上开始备份。
在这个过程中他非常理解我,给了我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消化情绪,他自己默默把剩下的菜和碗都洗了(本来我俩的分工一直是他做饭我洗碗),然后跟我说别慌张,要是坏了就再买一个。我说可是我的作业还没写完,今天晚上还有很多任务,他说那咱们今天晚上就出去买。
当手机突然黑屏,他已经打好了车,当晚就带我挑了新手机,因为我喜欢的款式店里没有现货,他还跟店员商量,从别处闪送了一个,当晚就让我拿到了新手机。
而在我的原生家庭,如果不小心犯了一个错,妈妈很有可能会说:早就不该怎么怎么样,等明天修一修,修不好了再买。
或者如果妈妈想防止我搞砸什么事,提前会提醒我说,不要怎么怎么样做,要是出现什么什么样的结果,你就会吓得一激灵。也许小时候做错事战战兢兢的样子,只是我想逃避自己承担后果的伪装吧。这个后果包括妈妈生气,让我觉得都是我不好,我做错事就不被喜爱了。
结婚以后,我发现自己并不那么胆小,出现任何结果,我和先生都认为,反正已经发生了,没事,咱们一起想办法处理吧。后果不能逃避,需要承担,共同反思是必要的,但做错事不意味着不值得被爱。
现在想想,很多年轻的情侣说的“你不爱我了”不过是把对方没有做到自己单方面要求的事,等同于了“不爱”,不妨先检视一下自己,有没有反过来这样要求过自己?还有,如果自己被对方这样要求,会是什么样的感受?你能看到自己的骄傲和恐惧吗?
2019年,真的过得好艰难,但我很感谢石蓉蓉老师,她在我很焦虑的时候提醒我:先处理和自己的关系。我对她的言行有时候并不一定是完全理解的,但她的知行合一让我十分佩服,她是一个几乎不和自己“内斗”的人,她对事情的深入思考和总结输出总是带给我很多启发,比如她让我深刻地记得:当想捧别人一下的时候,不要跟着就踩自己一脚。
我的先生有他的历史使命,我也一定有。我迷茫着,也在走弯路,为什么不能允许他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呢?与其把时间花在要求他上,不如花在对自己知行合一的践行上。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的行为都建立在是否得到过正向反馈的基础上。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人的个性、想法、感觉和需求,有一些技巧可以强制改变行为,但只要背后的隐藏的参照系不变,一旦外在力撤销,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惩罚带给人的大多是对失去爱的惧怕,只会压抑人们需求的表达,而不会消除人们的感受。我们会被要求礼貌,但说出适当的语言不一定代表内心真正尊重对方,强迫的道歉会让孩子心口不一,也就是说谎。
结婚前跟一个朋友聊天,她说自己的男朋友对自己很好,一直在努力满足自己期待的要求,但双方都很痛苦,就是到不了结婚的程度。现在我终于从这本书里找到了答案。有人关心的是行为本身,这只会让我们觉得他很好;而有人关心的还有背后的想法、感受和意愿,这样我们体会的可能才能叫爱。
如果孩子或者爱人的行为让我们不舒服,有可能是他们知道的表达方式比较单一,碰巧是我们不接受的那种。不要对任何人有人格上的指摘,要去观察行为背后指向的问题。毕竟处理问题并不只是置身事外的指手画脚就可以解决,而是必须置身其中携手共渡。
非常感谢海峰老师通过DISC告诉我凡事必有4种解决方案,特点不是优缺点,没有好,也没有坏,就看我们怎么去管理行为倾向性,我已经帮近500个家庭做了相关报告的解读,大多主题是家庭教育上的困惑。
如果你也需要的话,欢迎随时联系我。每天前三位免费做解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