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个同事找我帮忙,让我带份资料给领导,我拿着他打印好的资料直接走进了领导办公室,领导看到我拿的文件,有些不悦地说,“你这个文件也不装订一下,这样太乱了。”说完,他拿出了装订机,认真的订上了文件。我站在那里,不假思索的反驳道,“那同事也没跟我说啊”。他说,“你出手的文件,你自己就要注意啊”。我感到有点委屈,但没有再反驳。
刚好,这几天我正在读成甲写的《好好学习》,里面谈到了一个概念——习惯性防卫,我想,自己的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习惯性防卫。
什么是习惯性防卫?当我们的观点、尊严可能受到挑战的时候,我们第一反应不是对方的挑战和质疑是否合理,而是在想,有人敢反对我,和他干。这时,我们的习惯性防卫就产生了。比如,当有人说,“你这个方案做的有问题啊”,你会想说,“有本事你来做”。习惯性防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而很多人,一直陷入习惯性防卫而不知。
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呢?我们会发现,当一个问题出现在别人身上的时候,我们习惯把问题归因于别人,是那个人自身有问题。而当同样的问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时候,我们就不那么想了,反而把问题归因于外部因素。这在心理学中称为“基本归因偏差”。别人出事儿,都是别人的问题,自己出事儿,都是外部问题。反过来也同样成立。比如,当别人取得成就的时候,我们就觉得他运气真好;当自己取得不错的成绩时,我们会说,这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说我运气好的人,都是在嫉妒我。
明白了这个心理问题时,就比较好理解我们为什么会有习惯性防卫了。因为当我们受到外界挑战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向外界找原因。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后,别人针对我们的意见就显得不合理了。习惯性防卫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发展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在知识而非体力占主导的社会中,这种根深蒂固的防卫习惯会不知不觉地阻碍我们的成长。
如何才能减少习惯性防卫呢?答案是,建立绿灯思维。绿灯思维是相对红灯思维来说的,什么是红灯思维呢?大家都遇到过类似的场景,当你跟别人表达观点时,对方会说,“你懂什么啊?你根本不了解情况”“别跟我在纸上谈兵”“你这简直是瞎说,根本不可能的事”。这就是典型的红灯思维:遇到与自己不一致的观点,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而绿灯思维是,当我们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想法很特别啊,可能会对我有用,我该如何应用在自己身上呢?
这件事情说起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绿灯思维却不容易,我们还必须建立一个更基础的认识,那就是,区分“我”和“我的观点或行为”。我们之所以会习惯性防卫,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会把别人对我们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我们总是把“我”和“我的行为或观点”绑定在一起。
当领导说,“你这个文件太乱了”。此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不是去思考我出手的文件是不是真的有点乱,他说的对不对;相反,我觉得他是在针对我、指责我,我就会回击,“这又不是我的错。”这样,我把别人对自己行为的质疑理解为别人对我这个人的质疑,从而激发起自己的习惯性防卫。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要明确“我”和“我的观点或行为”是不一样的,我的成长来自“我的观点或行为”的改进和提升,而别人对“我的观点或行为”提出意见,正是我们能够从不同角度获得启发和成长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