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账号:左左爱读写,文责自负
在《老人与海》中,以“文坛硬汉”著称的欧内斯特.海明威曾写下这般强有力的发声: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倒。”
然而,你一定想不到,这位硬汉曾长时间身陷迷茫与苦闷之中,“不想找工作,不想上大学,什么事情都不想做。”
当时,十九岁的他刚刚从一战前线归来,身体与精神双双遭受无法弥合的严重创伤。
遭受此等创伤的,可不止海明威一人。
一大批从战场归来的年轻人,同他一样,伤痕累累,彻底丧失了对生活的热望,只剩下迷惘以及随之而来的痛苦。
美国老一辈女作家格特露德.斯坦向海明威直言:“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
而海明威于1925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展现的就是“迷惘的一代”最真实的生存状态。
他们沉迷于酒精,纵情于欲望,企图以此逃离痛苦与虚妄,到头来却发现一切都是徒劳。
读这本书,我的内心升起一种强烈的熟悉感。
我看到,海明威百年前写下的迷惘从未消失,它依然或多或少附着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或许,这正是这本书可以成为百年经典的原因之一,它成功地俘获了无数人的共情。
01 迷惘,是不得已的常态
《太阳照常升起》中有这样一个纸醉金迷的场景:
“在里屋,勃莱特和比尔坐在琵琶酒桶上,被跳舞的人团团围住。他们人人都把手臂搭在别人肩膀上,人人都在唱歌。
迈克和几个没有穿外衣的人坐在桌子边吃一碗洋葱醋溜金枪鱼。他们都在喝酒,用面包片蹭着碗里的食油和醋汁。”
这群人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天天如此。
他们就是海明威笔下的“迷惘的一代”,每天过着病态的畸形生活,没有目标,没有憧憬,被一种强烈的毁灭感所吞噬。
不管是场景中提及的勃莱特、比尔、迈克,还是讲述者“我”——巴恩斯,皆是如此。
巴恩斯是个美国人,在一战中身负重伤,丧失了性能力。
战后,他逃离美国,旅居巴黎,想要成为作家,却屈居于一家报馆当记者。
他深爱着勃莱特,又因身体原因,无法与心上人结合。
也因此,他嗜酒如命,企图在酒精的麻醉中摆脱痛苦,忘却战争留下的阴影,弥合失去心上人的创伤。
然而,一切都是徒劳。
好友比尔曾当面戳穿他:
“你是一名流亡者。你已经和土地失去了联系。你变得矫揉造作。冒牌的欧洲道德观念把你毁了。
你嗜酒如命。你头脑里摆脱不了性的问题。你不务实事,整天消磨在高谈阔论之中。”
勃莱特曾是战时护士,在战争中痛失爱人。
战后,她过着恣意放纵的生活,成天泡在酒精里,混迹于各色男人之间,只为忘却“人间地狱般的痛苦”。
她也深爱着巴恩斯,却又无法忠实于他,自嘲是个糟糕透顶的“坏女人”。
还有他们的朋友,自大傲慢的犹太人科恩、落迫的英国人迈克、小有名气的作家比尔,也好不到哪儿去。
没完没了的酒精、无休无止的吵嚷、独处时的绝望,钻进他们的身体,摧毁着他们。
书中有个情节尤其令我动容。
夜深人静之时,因承受不住内心巨大的悲痛,醉醺醺的巴恩斯放声痛哭。
我虽无法完全感同身受,但可以想见,定是噬人心骨的迷惘与绝望席卷而来,才会让这个大男人脆弱得不堪一击。
这样的迷惘与绝望,也曾长时间笼罩着我。
那时,我跌入谷底,一事无成,也毫无目标,每天浑浑噩噩。
更可怕的是,我既无力改变,又难以承受。
有天凌晨,我躺在床上辗转难眠。这时,楼下一对年轻夫妻因家庭琐事激烈地争吵起来。
他们言语间的怨恨、愤怒与痛楚,挑动着我那早已脆弱不堪的神经。
突然,我失声痛哭,被一种从未有过的绝望所蚕食。
现在想来,当时的我,又何尝不是“迷惘的一代”中的一员呢?
你呢,曾有过这般迷惘吗?
02 探索,是不甘心的挣扎
那么,这群人是否早已麻木不仁,又或完全心安理得呢?
并非如此!
正如科恩在书中发出的呼喊:
“一想到我的生命消逝得这么迅速,而我并不是在真正地活着,我就受不了。”
生活虽是绝望,虽是迷惘,他们却始终在挣扎。
被比尔戳穿了“流亡者”的真相后,巴恩斯企图寻找“和土地的联系”。
他和勃莱特、比尔一行人前往西班牙钓鱼、看斗牛。
在这里,他们远离城市的喧嚣,行走于静谧的比利牛斯山。
“这是一个明媚的早晨,群山上空高高地飘着白云。夜里下了一会儿雨,高岗上的空气新鲜、凉快,展现出一幅美妙的景色。
我们都感到心情舒畅,精神饱满......在这么一个日子里,什么事情也不会使你烦恼的。”
这让他们心旷神怡,暂时放下了焦虑与不安。
他们还结识了十九岁的斗牛士罗梅罗。罗梅罗与众不同,丝毫没有“迷悯的一代”的颓废。
斗牛场上,“罗梅罗从不故意扭摆身躯,他的动作总是那么直截了当、干净利落、从容自然”,浑身散发着年轻人的蓬勃朝气。
私下里,他也很讨人喜欢,为人坦诚,谈吐不凡,还充满勇气。
罗梅罗,就像是透过缝隙钻进来的一缕阳光,照在这群人身上,让他们得以窥见勇敢而坚定的活着究竟是什么样子。
也正因为此,我们很快就会看到,他们开始尝试着改变。
我们自己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总不免迷惘,但突然某个时刻又挣扎着想要浮出水面,于是立下各种flag:不再熬夜,远离手机,坚持运动,学门课程,等等等等。
没有谁会长时间甘于沉沦与迷失。那颗跳动的心,也总在探索。
03 改变,是不认输的勇气
再来看,巴恩斯他们有什么变化呢?
斗牛狂欢结束,巴恩斯并没有回到夜夜笙歌的巴黎,而是找了个僻静之地,每天看看书、游游泳,又或听听音乐。
他说,“巴黎意味着更多的寻欢作乐。暂时我对取乐已经厌倦。”
而这个僻静之地,“一切都很清新、凉爽、湿润”,让他暂时远离了失眠与酒精。
此时,在另一座城市的勃莱特,刚刚遣走了向她求婚的罗科罗,主动结束了这一段来势汹汹的激情。
她自我感觉好极了,“我不愿当一个糟蹋年轻人的坏女人......决心不做坏女人使我感到很舒坦。”
无论是巴恩斯,还是勃莱特,他们都在尝试着改变,虽然他们依然无法拔出迷惘的泥潭。
在故事的尾声,巴恩斯与勃莱特坐在出租车里,紧紧依偎着。
虽然两人心知肚明,再也回不到过去,但他们已然安之若素。
勃莱特略感遗憾,“我们要能在一起该多好。”
巴恩斯则平静如水,“这么想想不也很好吗?”
到这儿,海明威的故事讲完了。然而,以巴恩斯为代表的“迷惘的一代”的生活还在继续。
我想,他们这一代人终其一生都难逃迷惘的宿命。
但我也相信,他们绝不会任由自己沉沦下去,因为他们始终在探索,改变也随之悄然发生着。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海明威的颁奖词:
“海明威的主题是勇气:一个人面对考验、面对生存的残酷咬紧牙关,在伟大壮烈的时刻毫无怨愤的勇气。”
再放眼望去,看看我们自己和身边人,谁又不是一边沉沦,一边死命挣扎呢?谁又不是兀自黯然神伤,却又死活不认输呢?
04 写在最后
在《飘》的尾声,失去了挚爱的思嘉告诉自己:
“毕竟,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
是啊,就像海明威笔下的“迷惘的一代”,沉沦也好,迷失也罢,他们最终还是会鼓起勇气,咬紧牙关,经受生存的万千考验。
毕竟,太阳总会照常升起!
网友评论